风物移黔境,关城接楚邦。
乱山争戴石,细水亦名江。
远燧连苗砦,孤灯冷客窗。
崎岖经战地,游屐不成双。
【注释】
①铜仁:今贵州铜仁。黔:指贵州省。
②关城:这里泛指古时边塞的城堡。接楚邦:指与楚国接壤。
③乱山争戴石:乱石中,有的好像在争相向高处耸立。
④细水亦名江:细小清澈的流水也称为长江。
⑤远燧:远处的火把。苗砦:古地名,位于现在湖南西部。孤灯:一盏灯火。冷客窗:寒冷的窗户。游屐不成双:不能双双游览。屐:木屐。游屐:行走用的鞋。成双:指可以一起游玩。
【译文】
风物变迁着贵州省境,关口要塞紧连楚国大地。
乱石之中争高耸,细流也称为长江。
远处的烽火连成一片,孤灯冷清映照着旅客的窗户。
崎岖不平走过战地,不能双双畅游。
【赏析】
《铜仁秋感和刘丙孙六首》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六首,本诗为第一首。这首诗写于顺治十五年(1658)。当时诗人从军入川,途经铜仁,写下此诗。
这是一首纪游诗。前四句描绘了铜仁秋日景色;后四句抒写了诗人对战争、战难的厌恶之情。
首联两句是说,随着时间推移,铜仁的风物也在变化,它已经由一个僻处一隅的地方变成了连接中原王朝与南疆之地的交通枢纽。
颔联写铜仁的自然景观。“乱山”二字形容群山参差,参差不齐,有如乱麻一般;“争戴石”则形容乱石之间,有山势险峻之处,仿佛要争夺最高的峰头;“细水”二字又形容溪涧细小,清澈透明如同一条细流;“亦名江”表明这条细流也称作长江。这两句诗将铜仁秋日的山水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颈联写铜仁的人文景观。“远燧”指的是远处的烽火台,“孤灯”则是一盏孤独的灯火;“冷客窗”则形容旅人居住的环境,十分清冷。这两句诗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之感。
尾联是写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崎岖经战地”,意谓自己曾经经历过崎岖不平的战争之路;“游屐不成双”则是说由于战争的缘故,自己无法与朋友一同游玩,因此感到十分遗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因战争而不能和朋友共度良辰美景的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又表现了他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