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榔伐鼓不曾停,月落津楼见晓星。
芳草自分南北路,垂杨相送短长亭。
歌残银烛愁难别,劝尽金壶醉未醒。
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离别少典时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逐句解释:

  • “鸣榔伐鼓不曾停,月落津楼见晓星”:这里用“鸣榔伐鼓”形象地描绘出送别的热闹场面,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夜晚的结束。“月落津楼见晓星”则描绘了随着月亮的落下,天边开始出现第一颗星星的景象,暗示着黎明的到来和新一天的开始。
  • “芳草自分南北路,垂杨相送短长亭”:这句诗通过描绘路边的芳草和垂柳,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分南北路”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归属感和思念之情,而“垂杨相送短长亭”则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地点,而短亭则是短暂的停留,这里的“短长亭”暗示了离别的长久与短暂。
  • “歌残银烛愁难别,劝尽金壶醉未醒”:这句诗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愁之情。“歌残银烛愁难别”意味着歌声已经唱到了尽头,但离别的情绪却难以消除,“银烛”指的是蜡烛,“歌残”则表示歌声已经结束。“劝尽金壶醉未醒”则描绘了饮酒来缓解离别之苦的情景,虽然尽力地劝酒,但自己仍然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中,无法醒来。
  • “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这句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里的“燕台师郭隗”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或事件,但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含义。“一时客去感飘零”则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旅人,因为离别而感到一种失落和漂泊的感觉。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场景。通过使用“鸣榔伐鼓”等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热烈而紧张的氛围。同时,通过对芳草、垂杨、短长亭等元素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不舍之情。此外,诗人还通过对酒和烛火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既体现了送别时的深情厚意,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