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阜开半蹊,斡岫拓微坦。
泉气云密包,风力树牢绾。
万神率秘魔,灵碧布旗䍐。
莲华中座巍,戒师左肩袒。
冰屑霏幻花,龙光烛幽窾。
妙会涵上乘,诳语谢纷羼。
枯井扬沃流,明葩月心满。
香象刮淤沙,搜珠到海眼。
海底千年瓢,浮井出霜茧。
石掌滑不持,轻与茑丝撚。
抑蹑重篁阴,气绛日含晚。
独松如丈人,槎枒露冠冕。
腹洞猿作巢,垂睫谢旁眄。
定意参物欢,无怖惬初善。
梦许逍遥游,经拟大荒撰。
空山多佛因,回身易滋舛。
愿约古史籀,摩烟读天篆。
诗解
首句
注释:凿开山峰,开辟半山小道。
赏析:这句描述了诗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辟出一条通向山顶的小道。这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的征服,也是对自身意志的考验。
第二句
注释:斡旋山峰,拓宽山路微茫之地。
赏析:这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之力来拓宽道路。这里的“斡”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利用山势的特点,巧妙地拓宽道路的场景。
第三至第四句
注释:泉水如云般密布,风劲树坚直如锚。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泉水如云般密集,风力强劲到足以使树木坚固地固定下来。这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第五至第六句
注释:万物皆由神掌管,灵碧之境布满旌旗。
赏析:这句诗通过“万神率秘魔”和“灵碧布旗䍐”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世界,万物皆有神灵掌管,而这个世界则是一片充满灵性的神圣之地。
第七句
注释: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是莲华中坐的佛像,戒师左肩袒露示慈悲。
赏析:这里的“莲华中座巍”形容佛像庄严、神圣,而“戒师左肩袒露示慈悲”则描绘了戒师慈悲为怀的形象。整句诗充满了宗教色彩,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赞美。
第八至九句
注释:冰屑如幻花般飘落,龙光照映幽深洞穴。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幽深的洞穴景象,冰屑如幻花般飘落,龙光照亮了整个洞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第十句
注释:佛经中的妙法蕴含着上乘之道,诳语(谎言)被摒弃于纷繁世界之外。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佛经中的智慧和真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批判了那些用谎言迷惑人心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第十一至十二句
注释:枯井中流出甘泉般的清流,明月照耀下花儿盛开满枝头。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枯井中流出甘泉般的清流,月光下的花儿盛开,美丽动人。
第十三句
注释:香象用刮沙的动作清除淤塞的泥沙,搜寻到大海深处的宝藏。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香象清理沙泥和寻找宝藏的情节,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毅力和智慧去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第十四句
注释:海底千年的古瓢,浮出井口后露出霜白的茧皮。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古老传说中的故事场景,千年的古瓢从海底浮出,露出霜白色的茧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第十五句
注释:石掌光滑如镜面,轻如茑鸟的细丝。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石掌和茑鸟细丝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柔美与和谐。石掌光滑如镜面,茑鸟细丝轻盈飘逸,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第十六句
注释:抑制住内心的躁动不安,从容应对重压。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的心态。他通过抑制内心的躁动不安,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
第十七句
注释:踩着重重的竹林阴影,感受夕阳余晖的温暖。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行走在竹林中的情景,踩过重重的竹影,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和余晖,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第十八句
注释:孤松挺立如丈人,枝桠伸展如同冠冕。
赏析:这句诗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株高大挺拔、枝桠丰满的孤松。它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第十九句
注释:猿猴在洞穴中筑巢,垂下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猿猴在洞穴中筑巢的场景,它们垂下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显得十分专注和谨慎。这反映了它们对生活的认真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第二十句至第二十一句
注释:定意参悟万物的快乐,消除恐惧迎接初善的状态。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参悟万物的本质,达到了消除恐惧、迎接初善状态的境界。这种境界既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十二句
注释:梦中遨游天地之间,希望像大荒一样无拘无束。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梦中遨游天地之间的畅快淋漓的感觉,表达了他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无限好奇和探索精神。
第二十三句
注释:空山之中多佛迹,转身间容易发生误解。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空山之中佛教遗迹众多的事实,但同时也指出了人们在解读这些遗迹时容易产生误解的现象。这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事物认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十四句至第三十句
注释:愿意与古时的史籀相约,共同研读天书的奥秘。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学者的敬仰之情,他愿意与他们相约一起研读天书的奥秘,共同探讨其中的真理和智慧。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
结尾六句
注释:身处空山之中,多有佛因缘,转身易生偏差。愿以古人的智慧,共同研读天书的奥秘。
赏析:这句诗总结了全文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佛法和知识的热爱及对佛因缘的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与古人共同研读天书奥秘的愿望,展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