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儿御新衣,辄生暴殄忧。
自言三十年,未尝更棉裘。
风气渐趋靡,谁能防效尤?
归来诫子孙,馀福慎汝留。
须念丐食人,裸泣西风秋。
【注释】
1.“田家”:农家。“杂兴”:即《杂咏》。“章”:篇。“十五”:指第十五章。“其四”:指第四首。
2.“邻儿”:邻居的小孩。“御新衣”:穿上新衣服。“辄”:便。“生暴殄忧”:产生贪心而不知珍惜。“殄”:丧失,糟蹋。“忧”:忧虑。
3.“自言”:自称。“三十年”:三十二年或三十年。“未尝”:不曾。“更棉裘”:改穿棉袄。“棉裘”:以棉絮做成的衣服。
4.“风气”:风俗习惯。“渐趋靡”:逐渐走向奢靡。“靡”:奢侈。“谁”:哪。“防效尤”:防止别人效尤(模仿)。“能”:能够,可以。
5.“归来”:回到家乡或自己家中。“诫子孙”: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馀福”:多余的福气。“慎汝留”:务必要谨慎地留着。
6.“须念”:应当想到。“丐食人”:乞讨为生的人。“裸泣”:裸露着身体哭泣。“西风秋”:秋季西风。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地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抨击社会风气的诗。
首句写邻家小孩穿着新衣,不免产生一些贪心,不知爱惜,以致引起父母的忧虑。次句说,这个小孩子已长到三十岁了,从没有换过棉衣。可见他的父母早已不关心他冷暖,只知道追求享受,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第三句指出,随着社会风气日下,人们竞相仿效,这种奢侈腐化之风已不可遏止。末两句写诗人回家后对子孙的告诫。最后一句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所在,也是诗人愤慨的呼声。它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前三句都是通过与邻家孩子的比较来强调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