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积霪涨,浩与田麦平。
绕田有大河,乱草河中生。
岸高难下泄,壅之故上停。
陆沈马安涉,河坦翻足行。
石桥峻千丈,过马疑入城。
沧桑在人世,颠倒谁能凭?
【注释】
- 南辕杂诗:南朝梁沈约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
- 其九十五:即《南辕杂诗》的第九十五首。《南辕杂诗》共一百八章,这是其中的最后一章。
- 夜来积:昨夜下过雨。
- 涨:涨水。
- 浩:大。
- 与:同“欤”。
- 绕田有大河:指大河环绕着田地。
- 乱草河中生:河中长满了乱草。
- 岸高难下泄:河堤很高,河水无法排出。
- 壅之故上停:河堤被堵塞,河水就往上涨。
- 陆沈马安涉:陆地上的马无法涉水而过。
- 河坦翻足行:河流平坦,可以踏脚而行。
- 石桥峻千丈:石头砌成的桥梁非常高峻。
- 过马疑入城:通过桥梁时,好像进入城池一样。
- 沧桑在人世:历史变迁都在人的世间。
- 颠倒谁能凭:历史的变迁是颠倒的,谁能凭信?
【赏析】
此诗为南朝梁沈约的《南辕杂诗》中的第九十五章。诗中描述了一幅农田遭受洪水侵袭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写了昨夜的雨水使得农田的水势增大,以至于与麦田相平。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洪水的凶猛和农田的受灾情况。接着,诗人转向描述大河环绕着田地的景象,以及河边长满了乱草的情景。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紧迫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力。
随后,诗中提到河堤被堵塞导致河水无法排出,而岸边却高得难以下泄,这使得河水只能往上涨。这种对比增强了洪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危机感。同时,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不安的担忧。
诗人描述了陆地上的马无法涉水而过,而河流却非常平坦,可以踏脚而行。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洪水对交通和生活的严重影响。最后,通过石桥的高度和通过桥梁时的感觉,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入的思考,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