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水昏岸气阔,岸树遮村村屋黑。
树缝炊烟横束山,山顶天空照江白。
一舟两桨江心行,咿哑搅乱凫鸭声。
远潮微光海生月,薄云渐散河出星。
桥东独楼斜对城,酒客倚帘杯未停。
谁知梦泛芙蓉底,我撷凉花愁夜冥。
隔花一灯起渔唱,风籁如丝极摇飏。
风丝暗惹露丝霏,归看秋痕满襟上。

【注释】

  1. 渡江:诗人泛舟江上,从日落至日出。
  2. 日落水昏岸气阔:夕阳西下,江面昏暗,江岸辽阔,空气清新。
  3. 村屋黑:傍晚,村庄的房屋都变黑了,因为炊烟升起的缘故。
  4. 树缝炊烟横束山:树丛中冒出的炊烟像线一样斜穿过大山。
  5. 山顶天空照江白:太阳在山顶的天空照耀着江水,显得清澈明亮。
  6. 一舟两桨江心行:小船划桨,在江中央航行。
  7. 咿哑搅乱凫鸭声:划桨声与水鸭子的叫声相互干扰。
  8. 远潮微光海生月:远处的潮水发出微弱的光芒,月亮倒映在海面上。
  9. 薄云渐散河出星:薄薄云层逐渐消散,银河出现在天空中。
  10. 桥东独楼斜对城:桥东边的一座高楼斜对着城市。
  11. 酒客倚帘杯未停:酒客靠在楼上的窗帘边,酒杯还未放下。
  12. 谁知梦泛芙蓉底:谁能想到我在梦里泛舟到芙蓉花深处。
  13. 我撷凉花愁夜冥:我采摘了凉花,为夜晚增添了忧愁。
  14. 隔花一灯起渔唱:隔着花木看到一盏渔火,听到了渔民的歌声。
  15. 风籁如丝极摇飏:风吹过水面的声音如同丝线般飘荡。
  16. 风丝暗惹露丝霏:风吹过露珠,使得露水也变得细碎。
  17. 归看秋痕满襟上:回家时,看到衣服上布满了秋天的痕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行景色的诗。全诗以“渡江”为线索,通过对江水、江岸、江上景物及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景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诗歌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首联“日落水昏岸气阔,岸树遮村村屋黑。”描绘了江水的黄昏时分,江水昏暗,岸边开阔,树木遮挡住了村庄的房屋。这一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宽广的感觉,为后续的江景描写打下了基础。

诗人用“树缝炊烟横束山,山顶天空照江白”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江上的景象。树枝间的炊烟像线一样横贯山间,而山顶的天空则照亮了江面,使其更加明亮。这一句既表现了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第三联“一舟两桨江心行,咿哑搅乱凫鸭声”,描述了江上的船儿正在行驶,桨声和水鸟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句诗通过声音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中,感受到了江水的流动和生命的活力。

随后,“远潮微光海生月,薄云渐散河出星。”两句进一步丰富了江景的内容。远处的潮水泛起了微微的光芒,仿佛海面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薄薄云层逐渐消散,银河出现在夜空中。这一句将江景与星空联系起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宏大而神秘。

接下来的几联诗继续描绘了江上的景象。“桥东独楼斜对城,酒客倚帘杯未停”描绘了一座桥东边的独立楼房斜对着城市,酒客靠在楼上的窗帘边,酒杯还未曾放下的情景。这一句通过建筑和人物的活动,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生活的热闹。

最后两句“谁知梦泛芙蓉底,我撷凉花愁夜冥”则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部分。他不知道何时会在梦中泛舟至芙蓉花底,也不知道何时会采摘到凉花,为夜晚增添了忧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水的黄昏时分、江上的船只和行人、以及江畔的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等元素,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景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动感。同时,通过对自然之美和生命活力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