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无百年,能得几饥饱。
髀肉方待生,皤然发先老。
此岭谁所名,名之非臆造。
我佛崇慈悲,众生有同抱。
知尔尘中来,怜尔色枯槁。
香厨一粒供,九地共除恼。
况以真实义,随缘具栲栳。
雨露有大滋,生机发春草。
我行如倦马,意亦属刍稿。
斋钟犹未鸣,赴食尚云早。
【注释】
①人寿:寿命。百年:指人的寿命。
②髀肉:大腿上的肥肉,指因久卧而长出的身体部分。生:长出,指恢复体力。
③皤然:形容满头白发的样子。
④此岭:指饥饱岭。谁名?即何名?
⑤非臆造:不是凭空捏造的。
⑥我佛:指佛陀。
⑦众生:指所有众生。
⑧怜尔:怜悯你。
⑨九地:佛经中的九层地狱,泛指极苦之地。
⑩大滋:极大的滋润。生机:生命力。
⑪倦马:疲乏的马。
⑫云:说。 云早:说早。
【赏析】
《饥饱岭》是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首偈颂。全诗以饥饱岭为题,通过对饥饱岭的描述和吟咏,表达了对众生疾苦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自身的修行经历,展现了对佛法真谛的理解与领悟。
首四句写饥饱岭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诗人以人世沧桑、生命无常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艰辛与挑战的世界图景。这四句中,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人生之苦、生命之路刻画得淋漓尽致,既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又表达了诗人对众生的深切同情。
五至七句写饥饱岭的名字由来及其所蕴含的哲理。诗人指出,饥饱岭之所以被命名,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其深刻含义。这里的“非臆造”,并非指饥饱岭本身具有某种神秘的特质,而是强调其名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诗人认为,佛教讲究慈悲为怀,对待众生应同怀抱负,这与饥饱岭的名字相呼应。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理解和领悟,也是他倡导慈悲为本、关爱众生的思想体现。
八至十句写饥饱岭上众生的生活状态及诗人的感受。诗人以“知尔尘中来”,表达了对众生在红尘中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关怀;以“怜尔色枯槁”,则揭示了众生面临的困境以及诗人对其境遇的同情;以“香厨一粒供”,则暗示了众生虽身处苦难之中,但仍有人为其祈福加持。这些描写都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众生百态、悲喜交加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众生苦难的深切感受和关爱之心。
十一至十四句写饥饱岭上的生活场景及其对诗人心境的影响。诗人以“况以真实义”,表达了他对佛法真实义理的领悟;以“随缘具栲栳”,则描绘了他在修行过程中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深度探索,又反映了他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与成长。
十五至十七句写诗人对佛法真谛的领悟以及对修行过程的反思。诗人以雨露滋润大地、生机勃发为喻,表达了佛法对于众生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益处。而“我行如倦马”,则暗示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或放弃,而是继续前行、努力克服困难。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也反映了他对佛法真谛的执着追求和实践。
十八至二十句写诗钟尚未敲响时的宁静氛围以及对食物的渴望。诗人以“斋钟犹未鸣”描绘了此时寺庙里的安静景象;以“赴食尚云早”则表达了他对美食的向往和期待。这种描写既展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享受欲望,也反映了他对修行生活的淡泊与超脱。然而,尽管他渴望美食和美味佳肴,但在修行过程中仍要保持克制和自律,不沉溺于物质享受之中。这种矛盾心态既是诗人自身性格特点的反映,也是他修行过程中的一种考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众生疾苦的同情与关爱之情以及对佛法真谛的理解与领悟。同时,诗人还通过自身的修行经历,展现了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脱态度。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人生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