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势愁海沈,力挽气能健。
颇师女娲巧,略泄精卫怨。
盘涡成锋棱,剥落石星散。
倒偃铁树根,强作一脉贯。
大鼓小者鼗,纠结莽与灌。
扣之昏无声,扪之色如炭。
坚可恶浪磨,转遭水苔烂。
圭角外已无,谁谅性廉悍?
且看挂壁藤,白日苍鼠窜。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张岱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青鼓磊(第一句)
山势愁海沈,力挽气能健。
“青鼓”可能指的是一种打击乐器,这里用来象征山峦的雄伟和壮丽。诗句中的“愁海沈”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的沉重和压抑。通过“力挽气能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以及想要与之抗争的决心。
关键词注释:青鼓,打击乐器;磊,山峰重叠之意。
译文:青山如巨人一般,屹立在海边,它的力量可以支撑天空,展现出壮美的景色。

颇师女娲巧,略泄精卫怨。
“颇师”表示学习或模仿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创作或生活中,受到女性力量的影响,学会了一些技巧或方法。而“精卫”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只鸟,它为了填塞东海之水而不停地飞下去,最终化为石头。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作品或行为充满了毅力和坚韧。
关键词注释:女娲,神话中的人物,创造万物的神;精卫,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传说中它为了填海而不停飞翔。
译文:我学习了女娲的巧夺天工,也试图模仿精卫不屈的精神。

盘涡成锋棱,剥落石星散。
“盘涡”是指漩涡,形象地描述了水流旋转的状态。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形态和纹理。而“剥落石星散”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些形态和纹理在时间的流逝中的消散。
关键词注释:盘涡,水流旋转形成的漩涡;锋棱,锋利边缘的意思,这里形容事物的轮廓或纹理;剥落,逐渐消失;石星,石头上的星星状纹理,这里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过程。
译文:水流旋转形成了漩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漩涡中的纹理逐渐消失。

倒偃铁树根,强作一脉贯。
“倒偃”意味着倒下或者翻转,这里形容铁树根被压弯后的状态。而“强作一脉贯”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仍然努力坚持到底的决心。
关键词注释:倒偃,倒下、翻转;铁树根,指坚硬的树木根部;一脉贯,一条脉络贯穿。
译文:就像铁树根被压弯后仍然保持着生命力一样,我也要在逆境中保持坚韧的意志。

大鼓小者鼗,纠结莽与灌。
“大鼓”指的是较大的鼓,“小者鼗”则是指较小的鼓。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词来形象地描述不同大小鼓的形状和特点。而“纠结莽与灌”则表达了这些鼓在使用时可能会相互纠缠和堵塞的情况。
关键词注释:大鼓,较大的鼓;小者鼗,较小型的鼓;纠结,纠缠在一起;莽,草丛;灌,堵塞。
译文:大型鼓和小型鼓的形状各不相同,在使用中可能会相互纠缠甚至堵塞。

扣之昏无声,扪之色如炭。
“扣之”是指敲击鼓面,“扪之色如炭”则是说触摸鼓面的颜色像炭一样。诗人通过这两个动作来形象地描绘出鼓的声音和颜色。
关键词注释:扣之,敲击鼓面;扪之色如炭,触摸鼓面的颜色像炭一样。
译文:当我轻轻敲击鼓面时,它会发出深沉而不响亮的声音;当我触摸鼓面时,它的表面会呈现出深红色,就像烤焦后的炭一样。

坚可恶浪磨,转遭水苔烂。
“坚可恶”表达了这种材料的坚硬和难以摧毁的特性;“浪磨”则是指海浪冲刷;“转遭水苔烂”则意味着虽然这种材料很坚固,但最终还是会被海水侵蚀并腐烂。
关键词注释:坚可,坚硬且难以摧毁;恶浪磨,猛烈的海浪冲刷;水苔烂,海水侵蚀导致的腐烂。
译文:尽管这种材料非常坚固且难以摧毁,但它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海浪的冲击和海水的侵蚀。

圭角外已无,谁谅性廉悍?
“圭角外已无”指的是这种材料的外部特征已经不复存在;“谁谅性廉悍”则表达了对于这种材料特性的认可和理解。
关键词注释:圭角,指物体的尖锐部分;外已无,外部特征已经消失;廉悍,坚强而锐利。
译文:这种材料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尖锐和坚硬的特性,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它是如此坚韧和顽强了。

且看挂壁藤,白日苍鼠窜。
“挂壁藤”指的是攀附在墙壁上的藤蔓植物;“白日苍鼠窜”则形象地描绘了白天里老鼠在墙壁上快速穿梭的场景。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来表达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敬畏和赞叹。
关键词注释:挂壁藤,攀附在墙壁上的藤蔓植物;白日苍鼠窜,白天里老鼠在墙壁上快速穿梭的景象;苍,黑色;鼠窜,老鼠奔跑的样子;窜,快速移动。
译文:看看那些攀附在墙壁上的藤蔓植物,它们在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再想想那群白天里在墙壁上快速穿梭的老鼠,它们充满活力和生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