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得禅悦,任性非强同。
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
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
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
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
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
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
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
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蠙的作品《曾珣五真图诗 其五》。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读:

  1. 趺坐得禅悦,任性非强同。:坐在佛像前的修行者(趺坐)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这种宁静超越了世俗的强制与约束。
  2. 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修行者洗净了世俗的束缚(缁),追求纯净的真理,回归到最本源的境界,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至空”。
  3.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秋天的月亮(蟾)明亮地照耀着天际,如同在清澈透明的冰壶中洗涤身体(魄)。这里的“冰壶”指的是道家所说的“清虚府”,即清净无物的容器。
  4. 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描绘了一位身着道袍的女性,她的袖子轻轻提起,如同挹取衣袖中的仙气一般。而女性的背部装饰着金色的珠宝,闪烁着光芒。
  5.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女子的头发如珠串般光滑发亮,几乎要滴出水来;她佩戴的犀角饰品也散发出淡淡的光泽,但并不影响周围的环境,仿佛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保护着她。
  6. 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这里提到的“殊香”可能是指一种超凡脱俗的香气,它超越了尘世的污染和束缚,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境界。
  7. 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修行者的内在精神得到了彻底的升华和解脱,任何世俗的困扰都不再能够干扰到他。
  8. 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我也在学习逃避世俗的佛教教义,但内心对于物质世界的执着和欲望仍然让我感到惭愧和不安。
  9. 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我无法像那些追求净土宗的人们那样,放弃世俗的繁华而去追随他们的修行。
  10. 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培养了三万朵莲花,这些花朵随着我的笑声飘散在天地间。这里的“坐啸”可能是指一种悠然自得、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
  11. 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当我完成了诗歌创作后,抬头望着天空,那里的天空呈现出一片碧绿的颜色,远处的寺庙里传来了悠扬的钟声。这里的“夕钟”可能是指寺庙里的晚钟。整首诗以佛教禅宗为主题,通过对修行者内心的描绘、对外界环境的描写以及与修行者的互动,展现了修行者追求清净、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佛教精神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