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烛续天问,篁坳风晚凄。
华月弄秋翠,唧唧山鬼啼。
凝意入虚眇,丹元明内犀。
梦魇忽啼笑,香玉交排挤。
虹液紫台远,烟影青山低。
情苦束菡萏,梦噩挥鸊鹈。
游天近兜率,堕狱深泥犁。
小悟增大恚,一醒还百迷。
安能屏毫楮,雌守得静栖。
叩真拜元阙,扫痕泯雪泥。
西施共嫫母,妍丑归一齐。

【注释】

曾珣:字元吉,唐代诗人,有《五真图》三诗。

掩烛续天问:以蜡烛继续向天空发问。

篁坳(huán ào)风晚凄:竹林里的山坳里傍晚时一阵风。

华月弄秋翠:明亮的月光映照出秋天的碧绿。

唧唧山鬼啼:山中的小鬼在唧唧地啼哭。

凝意入虚眇:聚起心意进入虚无渺茫的境界。

丹元明内犀:用丹田修炼来使内视的眼明亮如犀角。

游天近兜率:在天上接近兜率天宫。

堕狱深泥犁:堕下地狱深处受犁耕之苦。

情苦束菡萏(hàn bàn):情感痛苦而束缚在菡萏上。

梦噩挥鸊鹈(lì hū tí):梦中醒来后,挥舞着鸊鹈鸟。

雌守得静栖:孤独地守护着宁静的生活。

叩真拜元阙:跪拜真神求见天帝,扫除心中的尘埃。

西施共嫫母:美丽的西施与丑的嫫母同归于尽了。

妍丑归一齐:美丑都归于一体。

【赏析】

这首七绝,是曾公亮对“五真图”第三幅画的描述,也是对这幅画寓意内涵的阐发。此诗前六句描写画中的景色,后六句则抒发诗人对此画的感悟。

首两句写画中景色:“掩烛续天问,篁坳风晚凄。”诗人手持蜡烛,继续向苍天发问;竹林中的山坳处,傍晚时分一阵风吹过,带来一丝凄凉。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为下文的意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三、四句写月光和风:“华月弄秋翠,唧唧山鬼啼。”明亮的月光映照出秋天的翠绿,山中小鬼在唧唧地啼哭。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秋色和小鬼都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第五、六句写内心的感受:“凝意入虚眇,丹元明内犀。”诗人聚起心意,进入了虚无渺茫的境界;用丹田修炼来使内视的眼明亮如犀角。这里的“凝意”、“内犀”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探索真理的渴望。

接下来的八句则是对画中场景的进一步描绘和解读:“游天近兜率,堕狱深泥犁。”诗人在天上接近兜率天宫,但最终堕入了地狱深处受犁耕之苦。这里的“游天”与“堕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

最后六句则是诗人对画的理解和感悟:“小悟增大恚,一醒还百迷。”诗人通过小悟而增长了烦恼,醒来后又陷入了更多的迷茫之中。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过程中的困惑和挫折感。

整首诗通过对画中景象的描述和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幅既充满神秘色彩又富有哲理意味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探索真理和面对困境时的复杂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