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泊纡岸,散步循平矶。
荒林隐茅屋,势与陂涧欹。
吠犬向人踔,篱荭含晓滋。
少憩坐临槛,材姥蓬发炊。
索茗苦味涩,渴甚焉敢辞?
所幸足遐领,翛爽皆生机。
层峦豁遥黛,朗朗如列眉。
水阴上微歙,木蔼深难窥。
回帆影倏动,孤鸟惊高飞。
嗟余海滨士,频年中道驰。
浮瓠信无定,托萍忽在兹。
尘心局幽侧,愧与江湖期。

蜀山渡

移舟泊纡岸,散步循平矶。

荒林隐茅屋,势与陂涧欹。

吠犬向人踔,篱荭含晓滋。

少憩坐临槛,材姥蓬发炊。

索茗苦味涩,渴甚焉敢辞?

所幸足遐领,翛爽皆生机。

层峦豁遥黛,朗朗如列眉。

水阴上微歙,木蔼深难窥。

回帆影倏动,孤鸟惊高飞。

嗟余海滨士,频年中道驰。

浮瓠信无定,托萍忽在兹。

尘心局幽侧,愧与江湖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蜀山渡》诗作。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蜀山渡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作者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移舟泊纡岸”,描写了诗人乘船来到蜀山渡的场景。诗人选择了“迂”字来形容岸边曲折蜿蜒的特点,既体现了蜀山渡的自然风貌,又为后面的景物描绘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散步循平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蜀山渡周围漫步的情景。这里用“平矶”来形容岸边的地形平坦、宽阔,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诗人也在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寻找灵感,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提供素材。

第三句“荒林隐茅屋,势与陂涧欹”,描绘了蜀山渡附近的山林和茅屋。这里的“荒林”和“茅屋”都给人一种古朴、宁静的感觉,而“势与陂涧欹”则形容了这些景物与水流的关系,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通过对蜀山渡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第四句“吠犬向人踔,篱荭含晓滋”,诗人观察到远处有狗吠声传来,而篱笆上的红花草在早晨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第五句“少憩坐临槛,材姥蓬发炊”,诗人选择坐在栏杆旁休息,并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做饭。这里既展现了蜀山渡的生活气息,也为后面的景物描写提供了背景。

第六到第八句,诗人继续描绘蜀山渡周围的景色。例如第七句“索茗苦味涩,渴甚焉敢辞?”,诗人品尝了当地的茶叶,虽然苦涩但难以拒绝。这既表现了他对当地美食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九至第十二句,诗人通过观察蜀山渡周围的树木和水面,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思考。例如第十句“层峦豁遥黛,朗朗如列眉”,描述了远山如同女子的眉毛般清晰可见,既展现了山水的壮观,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第十三句“水阴上微歙,木蔼深难窥”,描写了水面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微微起伏,而树木则隐藏在深处不易看清。这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神秘感,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第十四句“回帆影倏动,孤鸟惊高飞”,描绘了帆船在水面上快速移动的景象,以及孤独的鸟儿因惊吓而突然飞起的情景。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动感和节奏感,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一联“嗟余海滨士,频年中道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处海边、常年奔波在外的感叹。他既羡慕那些远离尘世喧嚣的人,也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挑战和艰辛。这一联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总结,也引发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最后两句“浮瓠信无定,托萍忽在兹。尘心局幽侧,愧与江湖期。”,则是对诗人自身经历的反思和总结。他曾经乘坐过浮漂(一种小船),漂泊不定;如今则寄身于飘浮的草叶之上,生活更加艰难。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受到了环境的局限,无法实现与自然完全融合的境界。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蜀山渡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既有视觉的美,也有心灵的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