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潮沸堞画旗开,玉辂银髯上战台。
不信经筹多受制,但留诗卷亦堪哀。
胸中愁愤聊资吐,眼底干城几辈才?
海上苍生焦烂后,隔江犹望谢安来。
【注释】:
- 潮:指潮水。
- 堞(dié):城上的短墙,泛指城墙。
- 玉辂银髯(lùn):指帝王乘坐的玉制车和白胡须。
- 经筹:兵事计划。
- 苍生:百姓。
- 谢安:东晋时期著名大臣、政治家,有“谢太傅安石”之称。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民不聊生。郑方伯祖琛是元朝末期的一位官员,他看到战乱中百姓的痛苦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秋潮沸堞画旗开”,描绘了秋潮涌上城墙的画面,同时用“沸”来形容潮水的声音,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接着,“玉辂银髯上战台”,描绘了皇帝乘坐着华丽的车辆登上了战争的平台,显示出战争的严重性。这两句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示了战乱的残酷和无情。
第二句“不信经筹多受制”,意味着统治者对战争的计划和指挥受到了限制,无法随心所欲地发动战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第三句“但留诗卷亦堪哀”,诗人认为即使只留下了诗歌,也足以让人感到悲伤。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肯定,也表达了他对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的哀伤。
第四句“胸中愁愤聊资吐”,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试图将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倾诉出来。这里的“胸中”、“愁愤”都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而“聊”则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挣扎。
最后一句“眼底干城几辈才”,诗人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变化,暗示了战争的破坏性。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和对人民生活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