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厓停策动高歌,马亦昂尻涕泪多。
乱后田园都失主,弃馀兵甲半沉河。
人间何处塞翁在,穷壤应无伯乐过。
愧我床头金早乏,相依陌路共蹉跎。

【注释】

邻:近。野田:野外的田地。招:召唤,招呼。予:我。试骑:骑马试步。感:感动。得二章:指《登高》。其二:第二首。动:使…震动。停策:停下马。高歌:放声歌唱。昂尻:扬尾。亦:也。涕泪多:流泪很多。乱后:指战乱之后。田园:田园荒芜。皆失主:田园荒芜,主人都不知去向了。弃馀:抛弃的。兵甲:兵器和盔甲。半沉河:一半沉入水中。塞翁:古乐府诗《杂曲歌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词牌名。穷壤:穷困的土地。应无:一定没有。伯乐:春秋时人,善于识马。过:经过。陌路:田间小路,泛指道路。金早乏:钱财早光。相依:相互依靠。陌路共蹉跎:一起在乡间路上行走,消磨时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晚年流寓蜀中时的代表作之一。前二句写自己被征召为官,而所要前往的目的地又是荒凉不堪之地,于是作此诗以表达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后二句又写自己身陷困境,却仍不改变初衷,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有识之士能来推荐自己,以期一展抱负。全诗语言平实质朴,但情感深沉,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志士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升厓停策动高歌,马亦昂尻涕泪多。”首句写自己在朝廷等待召见时的情景。“升厓”指登上高山,喻指朝廷。“停策”即停驻、驻足,意谓暂时停留。诗人在等待召见之时,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动,但同时也感到忐忑不安,于是情不自禁地唱起高歌,抒发内心的情感。“马亦昂尻”,比喻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高昂着头,充满信心。“涕泪多”,则表明内心的悲伤、失望和无奈。

“乱后田园都失主,弃馀兵甲半沉河。”次句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了自己身处乱世,家园荒芜的景象。“乱后”指战乱之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田园都失主”意为农田荒芜,无人耕种,土地荒废。“弃馀兵甲半沉河”则进一步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许多人死于非命,许多武器和铠甲也被丢弃在河里。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战乱之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人间何处塞翁在,穷壤应无伯乐过。”第三句承上启下,既与上句形成因果关系,又为下文做铺垫。“塞翁”指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人物,据说他善于预测未来的变化,曾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这里,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穷壤”,指穷困的土地。“应无”,表示肯定的意思。“伯乐”,指春秋时人孙阳,以善于发现和鉴别马匹而闻名于世,后来被尊称为“伯乐”。在这里,诗人借用“伯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有才华和能力,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

第四句继续沿用了“塞翁”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金”在这里代指财物或财富,“早乏”则表示钱财早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经济困境的无奈和感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责任感,希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愧我床头金早乏,相依陌路共蹉跎。”最后两句再次回归主题,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相依陌路共蹉跎”,意谓虽然彼此都是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但相互之间还是能够互相依靠,共同度过难关。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感慨,也展示了他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相信自己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后的田园荒芜景象以及自身处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