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薄高天散雁群,荒城破碎入江云。
延陵邱垄无春草,大帝关河早夕曛。
堑树乍回孤塔出,边星低见远山分。
无端呜咽中宵笛,吹与离人枕上闻。
丹阳
风薄高天散雁群,荒城破碎入江云。
延陵邱垄无春草,大帝关河早夕曛。
堑树乍回孤塔出,边星低见远山分。
无端呜咽中宵笛,吹与离人枕上闻。
注释:
- 丹阳:这里指代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闺怨》。
- 风薄高天散雁群:薄,这里是形容微风轻轻吹过。高天,指高空。散雁群,指的是大雁飞行时排列成群的景象。
- 荒城破碎入江云:荒城,指的是破败不堪的城市。破碎,指的是城市被破坏的样子。入江云,指的是大雁飞入江中的景象。
- 延陵邱垄无春草:延陵,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地名,这里泛指古代的坟墓。邱垄,是坟墓的意思。无春草,指的是坟墓上的草木没有长出来,表示荒凉之意。
- 大帝关河早夕曛:大帝,这里指皇帝。关河,是指长城和黄河。早夕曛,指的是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堑树乍回孤塔出:堑树,是形容树木被砍伐后留下的堑壕。乍回,是突然之间的意思。孤塔出,指的是孤独的塔从堑壕中出现。
- 边星低见远山分:边星,是指远处的星星。低见,指的是星星在地平线以下。远山分,指的是远方的山峦在天空中分割开来。
- 无端呜咽中宵笛:无端,是无缘无故的意思。呜咽,是形容声音凄厉悲伤。中宵笛,指的是夜晚吹奏的笛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之一。全诗通过描绘丹阳(即今江苏省南京市)的景色和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风薄高天散雁群,荒城破碎入江云”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风轻轻地吹过高空,大雁成群结队地飞翔;而荒废的城池则如同被破坏一般,逐渐消失在江水中。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氛围。
第三句“延陵邱垄无春草,大帝关河早夕曛”进一步描绘了丹阳的荒凉景象。延陵,即春秋时期的吴国,这里的坟墓被称为延陵邱垄。诗人用“无春草”来形容这些坟墓荒芜无人问津,表现出一种荒凉、冷落之感。同时,大帝关河则暗示着国家的边疆之地,而早夕曛则表达了天色昏暗、寒意逼人的冬日景色。
接下来的四句,诗转向描写丹阳的夜景。第四句“堑树乍回孤塔出”描绘了堑树(即被砍伐后留下的堑壕)和孤塔(即孤立的建筑)的场景,给人一种荒凉、孤独的感觉。第五句“边星低见远山分”则进一步强调了夜空中的星星在地平线以下,远山在天空中分割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
最后一句“无端呜咽中宵笛,吹与离人枕上闻”,则是整首诗情感表达最为强烈的一句。无端(即无缘无故),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亲人的无奈与悲凉之感。呜咽(即凄厉悲伤的声音),则形象地描绘了夜幕下笛声的悲鸣,让人感受到离别之痛。吹与离人枕上闻,则暗示了这种悲鸣声伴随着诗人度过漫漫长夜,成为他心中无法释怀的记忆。
本诗以丹阳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色彩,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