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惨流乌少宿枝,今听大泽雁啼饥。
直无江海堪储水,转说齐梁正旱时。
亢湿应难凭地气,偏和莫尽委天施。
寄言焦苦车行客,此拥重棉暖未知。

【注释】

二章:《诗经》中篇名,共十一首诗。其序云:“二章者,言夫妇之不相亲而离也。”今传《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大雅·桑扈》等为二章。《鹿鸣》为六章;《桑扈》为四章。

乌(wū):乌鸦,这里指乌鸦鸣叫。

惨(cǎn):悲惨,哀痛。

少宿枝:乌鸦很少栖息于树枝上。

大泽:大的水池。

啼饥:乌鸦因饿而啼叫。

直无:只有。

转说:反而这样说。

齐梁:古国名,战国时在今山东境内。后泛指南方的江淮一带。

亢湿:天高气爽干燥。亢,通“亢”,高。

地气:大地之气。

偏和:天地间阴阳之气不均和。

委天施:天地间阴阳之气自然布施。

焦苦:焦心困苦。

车行客:坐车远行的行人。

重棉:厚重的棉衣。

暖未知:暖和还不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物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第一句写昔日乌鸦栖于高枝而鸣,而今却栖息于低洼之地。这两句是诗人从眼前景象引发的历史联想,用典出自《易经·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春王正月,宋公、卫侯、许男、曹伯会于鄄。宋公不礼曹君。卫侯讨焉。宋公以币谢过平曹君。”杜预注:“此三君皆诸侯也,而宋君独有不礼曹君之文,故《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言我往时与诸侯相从,今我思归,雨雪霏霏。”又引《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之子于归,言观其旂。其旂七旒,黈彼两髦。载驰载驱,周爰顾盼。匪席匪床,言观我程。必有斯人,言为斯世。”郑玄笺:“子于归,言子之来归也。言观其旂者,见其旌旗鲜明也。言观我程者,见其行列整齐也。”毛传:“言观我程者,见其德行之修美也。”《毛诗正义》:“‘必斯人’者,谓必得贤人也。”孔颖达疏:“《诗》言‘必有斯人,言为斯世’者,此言必有此贤人也。言为斯世,谓此贤人来当治世也。言‘斯世’者,谓天下也。”

第二句承上而来,写现在远道而来的行人在荒野中饥寒交迫的情景。这两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乌鸦的栖息之地由高处转为低洼之处,说明气候变干;而远道而来的行人却饥寒交迫,则说明气候变湿。“听”字将天气与行人联系起来。

第三联承前启后,由气候的变化引出对旱灾的担忧。“直无”、“转说”、“正旱”三句都是转折关系,“正”字承上启下。“江海”指长江、大海,喻指国家。“齐梁”泛指南方的江淮一带,即国家的一部分。“亢湿”、“偏和”都指气候不均和,“地气”、“天施”指天地阴阳之气。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只靠长江大河的蓄水可以暂缓干旱的情况,但若天之阴阳不均和,天地之阴阳之气自然布施,那么即使有江海之水也难解旱情了。这两句既写景又议论,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的心情。

最后两句承上启下,由天气变化进一步写到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寄言”二字表明诗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首诗的。“焦苦”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内心痛苦,“车行客”则点明诗人的身分。“此拥重棉”既指自己穿的棉衣,也暗指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暖未知”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

全诗语言朴实而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而意蕴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