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雕鞍马,佳人檀板歌。
长安春色隔,别梦感逾多。
寄怨无兰杜,相思况绿波。
可堪斜日尽,烟气满滹沱。
公子骑着雕鞍宝马,佳人弹着檀板唱歌。
长安的春天景色隔着,别后相思感伤更浓。
寄愁无由寄兰杜,相思更是绿波中。
可堪斜日落尽了,烟气弥漫滹沱河。
注释:
- 赋得大道柳八章,其六:题目为《大道柳》的诗歌中有六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 公子:指贵族或显贵的年轻人。
- 雕鞍马:雕刻精美的马鞍和马具。
- 佳人:美丽的女子。
- 檀板歌:用檀木制成的拍板伴奏的歌曲。
- 长安春色隔:长安(今西安)的春天景色隔着。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这里指代京城。
- 别梦感逾多:离别后的梦境更加让人感到伤感。
- 寄怨无兰杜:无法寄托的哀怨。兰杜即兰花与杜若,这里用来比喻悲伤的情感。
- 相思况绿波:更何况相思之情如同绿色的波浪一样绵延不绝。
- 可堪斜日尽:哪堪忍受斜日西下的情景。
- 烟气满滹沱:烟雾弥漫到了滹沱河边。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首,也是《登鹳雀楼》系列诗的第六首。全诗通过描绘公子、佳人的离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和对长安春色的思念。
首句“公子雕鞍马”,描写公子骑着雕鞍马的形象,展现了公子的高傲和尊贵。次句“佳人檀板歌”,则描绘了佳人弹奏檀板歌的情景,展现了佳人的才艺和美貌。这两句分别从男子和女子的角度出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长安春色隔”,则是对前两句的一种转折。长安作为都城的春天景色被隔断在千里之外,暗示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这里的“春色”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更是情感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时光被阻隔。
第四句“别梦感逾多”,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梦境的感慨。梦中的美好往往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梦中的喜悦常常被现实的悲伤所掩盖,所以诗人感叹“感逾多”。
第五句“寄怨无兰杜”,表达了诗人无法寄托哀怨的心情。兰杜是一种香气浓郁的花卉,这里用来象征悲伤的气息。诗人想要将心中的哀怨寄托给他人,却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可以诉说的对象。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使得诗人更加痛苦。
第六句“相思况绿波”,则是对第五句的进一步延伸。相思之情如同绿色的波浪一般绵延不绝,难以断绝。这里的绿色象征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爱情之火永远不会熄灭。
最后一句“可堪斜日尽”,以斜日西下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悲凉。斜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诗人却无法与之共度余生,这种无奈和失落感令人痛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公子、佳人和长安春色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刻感受。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