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学值改制时期,粤峤当年仰宗匠;
饰终有易名钜典,河间而后此儒臣。
【注释】挽:悼念。粤峤:泛指南方。张百熙:清末大臣,光绪帝的老师,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查办,于1907年病逝。河间:地名,在今河北。钜典:盛大的典礼。儒臣:有学问、有才能的大臣。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清末大臣,光绪帝的老师张百熙的挽联。张百熙为光绪帝的师傅,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查办,于1907年病逝。诗人通过此联,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提学值改制时期,粤峤当年仰宗匠;
饰终有易名钜典,河间而后此儒臣。
【注释】挽:悼念。粤峤:泛指南方。张百熙:清末大臣,光绪帝的老师,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查办,于1907年病逝。河间:地名,在今河北。钜典:盛大的典礼。儒臣:有学问、有才能的大臣。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清末大臣,光绪帝的老师张百熙的挽联。张百熙为光绪帝的师傅,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查办,于1907年病逝。诗人通过此联,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注释】挽:悼念。粤峤:泛指南方。张百熙:清末大臣,光绪帝的老师,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查办,于1907年病逝。河间:地名,在今河北。钜典:盛大的典礼。儒臣:有学问、有才能的大臣。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清末大臣,光绪帝的老师张百熙的挽联。张百熙为光绪帝的师傅,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查办,于1907年病逝。诗人通过此联,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此为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交代了黄鹤楼的历史;颔联点明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即希望陶渊明、胡安国二公能在这里流芳千古;颈联运用典故,表明作者要笑看江汉双清;尾联表明诗人要笑傲江湖,任凭风云变幻。 【答案】 (1)功业:功业和忠诚。忠勤:忠诚勤苦。陶公: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2)仙:道家称神仙。出世:脱离尘世。儒:儒家学说。入世:进入世俗社会。 (3)倏来倏往
译文: 无法忘记你留下的大爱,希望你能建造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来庇护我们这些在津南受苦受难的人; 你的特别恩情我们未曾报答,竟然使同乡的二三子痛哭于泉下,哀悼我们的忠魂。 注释: - 遗爱莫能忘:指的是对张之洞的深深怀念,无法忘记他的大爱。 - 安得广厦千万间:意思是希望能有无数的房屋,让所有的寒士(贫困的人)都有栖身之所。 - 大庇津南寒士:庇,遮蔽。津南,指天津南部地区。寒士,指贫苦读书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 “变二千年专制愚民,经纬万端,兴学单心为报国”一句中“变”“经”是关键词,“经纬万端”是关键词,这两句的意思是:改变两千多年来的专制愚民政策,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教育普及,振兴国家。 “溯三十载优贤扬厉,瞻言百里,爱才众口自成碑。”一句中“溯”“扬厉”“瞻言百里”“自成碑”是关键词,这两句的意思是:追溯三十年来选拔人才、表彰英杰的政策,人们谈论着这些政绩
【解析】 此诗为挽张之洞联。张之洞,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后,他主张对法作战,并积极筹办海防。但1894年甲午战争中他又主张妥协。因此“大星沉八表”是讽刺其政治上的动摇,而“贤豪”则是对他人格的肯定。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以及对张之洞的不满。 【答案】 古来时局几见如此艰难,寤寐想贤豪,岂意大星沉八表; 今日学人方当共宏干济,转移关世变,凭谁遗憾慰千秋。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技巧以及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日下江河”,注意关键词“师门”的“师”。 【答案】 一身系天下安危(身:自身) 武乡侯诚尽瘁鞠躬(武乡侯:张之洞号) 那堪日下江河顿使齐声哭元辅(那堪:哪堪,怎能忍受
【注释】 1. 慈利县斋联:指慈利县的官署。 2. 国法不容宽,可怜赤子何知,误蹈桁杨三尺苦:国家的法律不会宽容,可怜的百姓无知,他们无辜地被杀害。 3. 君恩非易报,自愧长官无状,空叨雨露九重恩:您(皇帝)的恩情难以报答,惭愧自己的长官身份,辜负了您的恩典。 4. 桁(gěng)杨:古代刑场中悬挂罪犯头顶的横木,高约三尺。 5. 九重:皇宫。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