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烽火彻夜红,援师奉调来南中。
援师五千马万匹,所过军营吹筚篥。
县官索草修经临,朱票纷纭远所出。
家家并日办马槽,办豆事办莝草刀。
草船满满连百艘,马草积如山岳高。
援师驱马江干过,馀草零星弃道左。
老农束取负担归,然草煮豆聊充饿。
吏胥首告盗官货,哀哉愚民家顿破。
【注释】
沧洲:指南方。烽: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红:指火光映红了天空。援师:指奉命增援的大军。奉调:奉命。南中:指南方。筚篥(bǐ lì):一种乐器,用芦竹或芦苇做成,有竖管和横向吹口。朱票:红色印章。所出:所到之处。草船:以草为原料制成的船。家家:每家每户。并日:每天。办:准备。马槽:喂马的槽食。豆事:豆类食物。莝草:杂草。刀:农具,用来割草的工具。
山岳:高山。哀哉:感叹词,表示悲叹。家顿破:家庭破产。
【赏析】
此诗写江南水乡百姓在抗元战争中的艰苦生活。开头两句写江南水乡在元军进攻下,烽火彻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元军南来,到处征用民力,百姓疲于奔命;再写官府征用百姓修城,百姓家家都备有马槽,但因缺草,只好煮豆充饥。最后写老农带回家的是被征用的草料、马槽,农民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最后不得不忍痛把家产变卖,以充军饷,而官府则将剩余的马草弃之路旁。全诗通过描写百姓在抗元战争中的艰辛生活,揭露了元朝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唐寅的组诗《乐府补题》中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沧洲(即长江)两岸,战火连天,一片通红,元军南侵的警报不断传来。朝廷命令各路义军前去抵抗,于是,援师(即各路义军)奉命前来南方,征用了大量的草料、粮秣等物资。百姓为了供应军队,每天忙个不停,有的还从家里运来草料、粮食,有的甚至自己烧水煮菜充饥。由于缺乏草料,老百姓只得煮豆填饱肚子。但是,当援军经过时,他们又不得不把煮好的豆子扔掉,只留下几颗豆子作个纪念。最后,一些老农带着收获的草料和煮好的豆子回到家里,然而不久后却被迫出售家产,去给元军交纳军饷。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元朝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