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缯张筲箕,斜插海棠杏,灶前舁来灶下请。
小妇荐清茶,中妇陈白饼,大妇拜致辞,烛花弄鬟影。
种粳种秫须多收,养蚕新丝十倍抽。
不愿生儿近王侯,但愿蕃息滋羊牛。
小姑灵感识人意,髹箸重重书作字。
筲箕频动小姑回,瓦炉香烬柏子灰。
稚男收拾枣栗去,门前箫鼓喧春雷。

【注释】

  1. 红缯张筲箕:用红色的绸子做成筲箕。
  2. 灶前舁来灶下请:把筲箕搬到灶台下面去。
  3. 小妇荐清茶,中妇陈白饼:小媳妇端上清茶,大媳妇端上白饼。
  4. 大妇拜致辞,烛花弄鬟影:大媳妇向主人行礼并作介绍。
  5. 种粳种秫须多收,养蚕新丝十倍抽:要多种粳稻和高粱,养蚕的新丝也要加倍收取。
  6. 不愿生儿近王侯,但愿蕃息滋羊牛:不希望子孙接近帝王将相之家,只希望繁殖后代能养育牛羊牲畜。
  7. 小姑灵感识人意:小姑有灵性,能理解人的心意。
  8. 髹箸重重书作字:小姑拿着笔,在纸上写满了字。
  9. 瓦炉香烬柏子灰:小姑的火炉里的香烧完了,剩下的就是柏子。
  10. 稚男收拾枣栗去,门前箫鼓喧春雷:小男孩把红枣、栗子收好后,家里就响起了箫鼓声,好像是春天打雷一样。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的日常生活,从炊事、饮食、居室、服饰到家庭生活,无一不包,而以“种粳种秫须多收”一句为全诗主旨,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对生活的要求与愿望。
    首句写少妇的炊事活动,是全诗的开头。用红色绸布制成的筲箕,斜插着一枝海棠杏。这是农家常见的用具。“爨”(cuán,做饭)指做饭。
    第二句写少妇的家常饮食。“清茶”“白饼”都是家常便饭,而“清茶”又点明其淡。两句合起来,描写了一个勤于劳作而又安于清苦生活的农村妇女的生活画面。
    第三句写家中的长辈。“中妇”“大妇”均指家中的妇女。“拜致辞”是向人致谢或道歉的意思。这里指大妇向人致谢。“烛花弄鬟影”是说大妇在烛光的映照下,梳妆打扮。这句描写大妇勤劳持家的形象。
    第四句写家中的畜牲。“种粳种秫”是指种植粳稻和高粱;“养蚕新丝”是指养蚕缫丝。两句合起来,说明这位家庭女主人勤劳致富的愿望。
    第五句写这位家庭女主人对于儿子们的教育要求。“蕃息滋羊牛”是指繁衍后代,使牛羊兴旺,这是封建时代妇女普遍的期望。这两句合起来,表现了她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要求。
    第六句写家庭女主人对于自己儿女们的婚姻期望。“不愿生儿近王侯”,是指不愿自己的儿女成为贵族官僚,也不愿他们像王子和大臣那样受人尊敬和奉承。“但愿蕃息滋羊牛”,则是希望儿女能够像牛羊一样繁殖后代,养育牛羊牲畜。这两句合起来,表现了这位家庭主妇对子女们的严格要求和高尚情操。
    第七至第十句写这位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小姑灵感识人意”,指小姑有灵气,能理解人的心意。“髹箸重重书作字”,指小姑拿笔写字时,笔尖蘸满了墨汁。两句合起来,描写了小姑贤惠、聪明、能干的形象。
    最后二句写这位家庭主妇的居室。“瓦炉香烬柏子灰”,是指她的火炉里的香早已烧完了,只剩下一堆灰末。“稚男收拾枣栗去”则指孩子们把枣子、栗子收拾好了,然后离去。两句合起来,写出了家庭的温馨和和谐的气氛。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深刻地反映一个农村家庭主妇的生活面貌。它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美好愿望,又表现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善良、贤惠和崇高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