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将禅舍作书巢,补葺何妨自剪茅。
客病最宜亲梵夹,家贫只合荐山肴。
恰逢花尽荷擎蕊,正苦林疏笋放梢。
长吏任教征税遍,传呼应不到荒郊。
【注释】忍草庵:即隐士所居的草庵。度夏:过夏天。寄贻京王:把此诗寄给京中的朋友。二:指两位朋友。分将:分别做。禅舍:和尚住的地方。书巢:写字的地方。补葺:修补。何妨:不妨。剪茅:割草,比喻自力更生。最宜:最好。亲梵夹:亲近佛经。家贫只合荐山肴:家境贫寒,只能吃山野之菜。荐:献上。恰逢:正好遇上。荷擎蕊:荷花开放时的花托。荷为莲花别称。擎:举起。正苦:正当苦恼。林疏笋放梢:竹林里竹笋长了出来。疏:稀疏,不密聚。梢:树梢。长吏:长官。任教:任凭,听任。征税遍:征收赋税遍及各地。到:到达。荒郊:荒芜的地方。
译文
分开将禅房当作书房,修补房屋又何必砍去茅草呢?
生病最适宜亲近佛教经典,家里贫穷只能献上山野菜肴。
恰巧花儿凋谢荷叶撑着花蕊,正当竹林里竹笋长出新芽。
长官听任我到处奔波征税,却未能传到荒凉的郊外。
赏析
《夏日杂咏十二首》,组诗共有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全诗抒发了诗人在炎热难耐的夏天里,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并以此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一联写诗人将禅房用作书房,并修补了屋宇,表明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分将”二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情谊,他们彼此分享自己的学问,共同度过这炎炎夏日。
第二联写诗人身体不适,但仍然坚持学习;而家中贫穷,只能以山珍来款待客人。这里的“病最宜”,表达了诗人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即使身体不适,也依然坚持学习。“家贫只合荐山肴”,则表现了诗人对贫困的生活境遇的无奈和接受。这里的“只合”,表现出诗人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他选择接受,而不是抱怨或者逃避。
第三联写诗人在炎热的夏天里,正好遇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同时也看到了竹林里新生的竹笋。这里的“恰逢”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赞美。荷花盛开时的花托(荷擎蕊)和竹子长出的嫩芽(笋放梢)都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而诗人能够欣赏到这些景色,也显示了他的高洁品格。
第四联写诗人虽然身处繁华之地,但是却无法得到长官的关注和赏识。这里的“长吏任教征税遍”,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厌倦。而“传呼应不到荒郊”,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想要隐居的愿望,他希望能够远离官场,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炎热夏天里坚持读书、学习的情景,以及他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