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袍幅巾,忆当年野老田夫,曾亲色笑;
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运用了何种手法以及有何效果即可。注意要结合全诗分析。

“方袍幅巾,忆当年野老田夫,曾亲色笑;”“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这是诗人对于赤壁矶石坊的第一印象:“方袍幅巾,忆当年野老田夫,曾亲色笑”是说在石坊上,看到穿着方袍的人,打着幅巾,他们曾经是那山野间朴实的农夫,他们曾经面带笑容;“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是说在这石牌坊下,看到那些文人墨客,他们在清风明月之下,吟诗作对,诵读文章。这两句写出了赤壁矶石坊的古朴、清雅。

颔联由景及人,写诗人对赤壁矶石坊的感受。“清风明月”为背景,而“几辈才人学士”为主体,“来读文章”为宾语。“清风明月”点出了环境,也点出了时间。“几辈才人”点出人物,又以“才人”与“野老”、“田夫”相比,显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读文章”则表明这些才人学士在这里的目的是学习,是为了“文章”。从“几辈”一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代才人的期望与希望。

尾联由景及人,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的事情:他年轻时,也曾像那些才子一样,怀抱壮志,但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几句抒发了作者感慨万千的心情。

【答案】

示例:方袍幅巾,忆当年野老田夫,曾亲色笑——穿着方袍的人,打着幅巾的人,他们是山野间朴实的农夫;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这里,清风明月作为背景,几辈才人学士为主体,他们在这里诵读文章。

译文:

身着方袍的士子,打着幅巾的农夫,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迹,他们曾经是那山野间朴实的农夫,他们曾经面带笑容。

这里的清风明月作背景,几辈才人学士为主体,他们在这里诵读文章。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赤壁矶石坊的景象。首联“方袍幅巾,忆当年野老田夫,曾亲色笑”,写的是赤壁矶石坊上的士子、农夫们。他们身着方袍、幅巾(即宽边包头巾),头戴方巾,身穿长袍,都是古代读书人的装束。“方袍”是方形的长袍,“幅巾”则是长条形的头巾。“野老”“田夫”则指的是那些在这块地方耕作的人。他们的衣着简朴,神态自然。“曾亲色笑”,是说这些读书人曾经是那样地朴实无华,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意。

颔联“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写的是赤壁矶石坊下的才子们。“清风明月”,指自然景观;“几辈才人”,“才人”,指有才华的人;“来读文章”,指来到此地诵读自己的作品。“来读文章”,是说这些才人在这里诵读自己的文章。

颈联承接前二句的内容,写才人们在这里的活动。他们在这里诵读自己的文章,这是何等高雅的活动呀!

尾联“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由景及人,由物及情。“清风明月”是自然的美景,“才人学士”是人文的景观,“来读文章”是文化活动。“清风明月”作为背景,“才人学士”为主体,“来读文章”为宾语。这几句既写了赤壁矶石坊的环境美,又写出了才人们的精神风貌。

尾联“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既是写景,也是写人。这几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几句既是对赤壁矶石坊环境的赞美,又是对赤壁矶石坊文化的颂扬。这几句既是对赤壁矶石坊历史的回溯,又是对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