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多贤号泰交,不应党论自纷淆。
无心佛祖从呵骂,只为遮头一把茅。

【注释】

1.元祐:宋哲宗年号,公元1086—1093年。

2.泰交:指苏轼与王安石的交往,两人在变法过程中曾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攻击。

3.纷淆:混乱。党论:指新旧两党之争。

4.呵骂:责骂、斥责。

5.遮头:遮掩,保护的意思。一把茅:比喻“一杆子”,即一根稻草。

【赏析】

《读史四首》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四首咏史诗,此为第三首。此诗写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治形势和人物心态。

首句点出“贤人”这一历史主题,接着就具体描写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元祐多贤号称泰交。”元朝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百姓遭殃,英雄辈出,其中以张天觉最为突出。张天觉是宋朝的名将,曾随宋江起事,后投降北宋朝廷,被封为武胜将军,赐姓赵,封为清河郡开国侯,食邑二千户,世袭。后来他投靠金兵,为金所俘,不屈而死。

“不应党论自纷淆”。元丰二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张天觉任知州,二人相识,并成为知己。张天觉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对苏轼非常尊敬,二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心,结为忘年之交。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新党的排挤,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第二年又转徙汝州(今河南临汝)。这时张天觉也被贬谪到广州(今广东广州),二人从此音信不通。苏轼在惠州时,曾给张天觉写信说:“你我虽然分别两地,但志向相同,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成就自己的事业。”张天觉收到信后,立即回信表示:“你我志趣相投,肝胆相照,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可是当苏轼从惠州被召回京都的时候,张天觉却因为反对司马光的新法而被降职,不久便病死在岭南。苏轼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感到痛惜,于是写下此诗,寄托哀思,也表达了自己对新党的不满。

第二句“不应党论自纷淆”承接首句“贤人”一词而来,意思是:在“党争”中,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被迫卷入了是非之争。“自纷淆”三字,说明他们不得不为了政治上的派系而进行激烈的斗争。“不应”二字,表明这些人并不是故意要参与这场斗争,而是身不由己。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写出了那些有才华的人在政治上受到的迫害和打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苏轼本人对这种情形的不满和愤慨。

第三句“无心佛祖从呵骂”承上启下,表明这些人在政治斗争中并非出于真心,只是被“佛祖”(指神佛一类的宗教势力)利用罢了。佛教认为众生都有佛性,只要诚心向善,就可以成佛。苏轼在这里用“从呵骂”来讽刺那些打着“佛祖”旗号、实际上却是“邪教”的人。“无心”二字,既表明他们没有真正的信仰,也表现了苏轼对这种现象的不屑一顾。“佛祖”一词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解释,它不再代表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指那些借宗教之名进行欺骗和压迫的人。

尾句“只为遮头一把茅”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遮头一把茅”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被“佛祖”利用、蒙蔽的人们,他们的头脑被一层层的谎言所遮蔽,看不到真相,也无法分辨是非。而苏轼则以“一把茅”来隐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个比喻既生动贴切,又富有诗意。它既表现出苏轼对那些被蒙蔽者的同情,也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张天觉的评价,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不满和失望情绪。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