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石斋前梅数枝,小年占毕共群儿。
每依庭树量身长,默数窗棂志晷移。
节日偶寻山寺塔,夕阳时抚庙堂碑。
飘流卅载成华发,重展遗经费泪垂。
【注释】
戊午、己未:指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五十六年(1791)。凤石斋:即“凤岩书屋”。梅数枝:几枝梅花。小年占毕:少年时占卜吉凶。共群儿:和同伴们一起玩。依庭树:在院子里的树上量身高。默数窗棂:默默地数窗格上的木条。志晷移:记下时间。节:节日,指冬至。寻:寻找。山寺塔:山中寺庙里的塔。夕阳:傍晚时分。抚:抚摸。庙堂碑:庙宇中的石碑。飘流:漂泊。卅(shǎ):三十。华发:花白的头发,这里指白发。费(fèi):花费。泪垂:流泪。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以梅自喻,借梅之不屈来表达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感慨。首联写梅,颔联写人,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层层深入,意境深远。
诗的开头两句:“凤石斋前梅数枝,小年占毕共群儿。”写的是诗人年轻时的情景。梅树在凤石斋前,诗人常与同辈儿童玩乐,他们在一起玩耍、嬉戏,甚至一同占卜吉凶。这里的梅树,既是自然景物,又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描写梅树和儿童的游戏,表达了自己的童真和纯真。而“小年占毕”则是指年轻时期,那时的诗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四句:“每依庭树量身长,默数窗棂志晷移。”这两句则是写诗人在院子里的树下量身高,静静地数着窗户上的木条,记录下时间。这里的梅树和木条,既是自然景物,又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描写梅树和木条,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五、六句:“节日偶寻山寺塔,夕阳时抚庙堂碑。”这两句则是写诗人在节日里去寻访山寺中的塔,在夕阳西下时抚摸庙堂中的石碑。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古迹的经历,又表现了他对这些古迹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对这些古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民族的热爱。
最后两句:“飘流卅载成华发,重展遗经费泪垂。”这两句则是写诗人漂泊在外三十多年,现在终于回到了故乡。这时他已白发苍苍,不禁感慨万千,泪水夺眶而出。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身世沧桑,又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人用梅花、童年、时间、古迹等多种意象,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