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泗多奇气,风尘有逸民。
一成思复夏,三户誓亡秦。
猛志摧逾激,高怀郁未申。
惊风催落木,远近共沾巾。

【注释】

方旭:即方回,宋代诗人。

戊辰、己巳: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至景定五年(1264)。戊辰、己巳,是宋恭帝德祐年间的事。

淮泗:指黄河下游的淮水和泗水一带。

多奇气:指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逸民:隐士。

一成思复夏:意谓一旦中原收复,就恢复中原。

三户誓亡秦: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末大起义爆发后,项羽率兵攻入咸阳,烧宫室,杀秦二世,并封秦降将章邯为武安侯。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中子弟情壮,今欲倍其众而伐楚,何如?”二人皆曰“诺”。于是项羽遂立诸侯将昆弟有功劳者六人,设坛场,宰马盟之,血食而盟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章邯在戏下闻之,大怒,引兵救咸阳,使别将对击义军。项羽乃与沛公俱南略地,至陈留,与张良会。于是羽乃下令:“诸军无得复入关。我等皆还,独身胡毋生得归,份其父母。”胡毋生乃归,以告项羽。羽乃遣都尉傅宽、虞变、司马欣、曹参等到定陶与汉合谋,共击秦将章邯,破之定陶,所将卒斩秦降将八百余级。于是羽威震天下。此指秦朝灭亡。

猛志摧逾激:意思是说项羽虽然有着豪雄般的气概,但在失败时却变得沮丧消沉。

高怀郁未申:意思是说项羽虽然胸怀大志,但是郁结未解,未能实现抱负。

落木:飘零的树叶。古人以为秋天到来,树叶凋落,因此借以表示悲秋之意。

沾巾:眼泪沾湿了手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方回于戊辰年(宋理宗景定三年)至己巳年(宋理宗景定五年)之间所作。方回当时正被朝廷贬谪,他看到国家危亡之际,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他写这首诗,一方面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对故国人民的思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淮泗多奇气”就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淮河和泗水的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带。这里的人民聪明伶俐、勤劳智慧,他们的才华横溢,令人赞叹不已。这种豪迈之气,正是诗人所向往的。

第二句“风尘有逸民”则表达了作者对那些隐逸之士的敬仰之情。他们远离喧嚣的尘世,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淡泊名利的精神,令诗人深感敬佩。

第三句“一成思复夏”,表达了作者对于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当祖国遭受到外敌侵犯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起曾经辉煌一时的华夏文明。因此,作者渴望着有一天能够收复失地,重现往日的辉煌。

第四句“三户誓亡秦”,则表现了作者对于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历史上有许多英勇的抗敌英雄,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利益。这些英雄们的壮举,让作者深感震撼。

第五句“猛志摧逾激”,则是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挣扎和无奈之情。尽管内心豪情万丈,但现实的压力却让他倍感压抑。那种豪情无法宣泄的痛楚,让诗人感到十分难受。

第六句“高怀郁未申”,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之情。虽然他胸怀大志,但现实的困境却让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那种郁闷的心情,让他感到无比痛苦。

最后一句“惊风催落木,远近共沾巾”,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那一阵突如其来的秋风,让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种萧瑟的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国家的兴衰和命运的无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