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神禹力,奇险不堪论。
涧水人流影,苍山石作根。
隙才通日月,阴欲变朝昏。
虎迹秋来遍,人家早闭门。

《过三溪石壁》

未经神禹力,奇险不堪论。

涧水人流影,苍山石作根。

隙才通日月,阴欲变朝昏。

虎迹秋来遍,人家早闭门。

注释:
经过三溪的石壁
没有神禹的大力气,它的奇异险峻让人难以用言语形容。
涧水的流动带走了我的影子
而苍山的石头仿佛是它的基础和根基
缝隙只能容下太阳和月亮,而阴郁的气息似乎要改变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虎迹在秋天已经遍布了这里,人们早早地关门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野性与自然美的画面。诗人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地刻画了三溪石壁的奇险与壮美。
第一句“未经神禹力,奇险不堪论”,表达了三溪石壁的壮丽景象,令人惊叹不已。这里的“神禹”指的是古代的水利工程师李冰,他治理洪水、修建水利设施,使得四川一带变得繁荣昌盛。诗人通过对比“神禹力”和“奇险”的关系,突出了三溪石壁的险峻和壮丽。
第二句“涧水人流影,苍山石作根”,进一步描绘了三溪石壁的景象。诗人通过观察,发现涧水在岩石上留下一道道流动的身影,而苍山的石头仿佛是它们的基础和根基。这一描写既展现了三溪石壁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隙才通日月,阴欲变朝昏”,形象地描绘了三溪石壁的形状和特点。这里的“隙”指的是裂缝或者缝隙,而“通日月”则意味着这些缝隙虽然微小,却可以透过阳光和月光。诗人借此表达了三溪石壁的奇特之处,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
最后两句“虎迹秋来遍,人家早闭门”,则是诗人对三溪石壁周边环境的描述。秋天来临,老虎的踪迹遍布了这里,而附近的村民也早早关门休息。这一描述既反映了三溪石壁的自然环境,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亲切。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三溪石壁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