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听海内鼓鼙音,销尽闻鸡起舞心。
短褐无因纡紫绶,高台有感筑黄金。
清诗韵协中宵笛,浓酒痕添此日襟。
国士众人知遇异,临风慷慨一输忱。

【注释】

厌听:讨厌听到。海内:指朝廷或天下。鼓鼙音,战鼓声。纡紫绶:指高官显爵。中宵笛:指月夜的笛声。浓酒痕添此日襟:意谓因酒而增愁。国士众人知遇异,临风慷慨一输忱:意谓国士们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因此也慷慨激昂,倾吐心声。

【译文】

我厌恶听到朝廷里那令人厌烦的战鼓声,那些声音使我销尽了闻鸡起舞的雄心壮志;

我不愿穿上那紫色的官服去做一个高官显爵,只希望在高台之上筑起黄金做的宫殿;

清诗韵和着月夜里吹奏的中宵笛声相合,浓酒的痕迹增添了今日的忧愁;

国上众人知道我有特殊的知遇之恩,我因此也慷慨激昂,倾吐心中不平之气。

【赏析】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唐寅(伯虎)的作品。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少年时期家境富裕,曾以画名满京师,后因科场舞弊被革职,流落江南一带。唐寅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均精善,且多有传世之作。这首《步韵呈望月轩主人其三》是其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黑暗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全诗分为四句,每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象。首句“厌听海内鼓鼙音”,直接点出了主题。这里,“鼓鼙”指的是战鼓声,象征着战争与暴力,而“厌听”则表示厌倦和反感。接下来,第二句“销尽闻鸡起舞心”,则通过描绘一个人因为战鼓声而变得麻木不仁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不公和腐败的严重性。第三句“短褐无因纡紫绶”,则是对官场黑暗的讽刺。“紫绶”是指古代官员所戴的紫色绶带,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而“短褐”则是指贫贱之人穿着的粗布短衣。这里,作者用“无因”二字来表达自己对官场的无奈和失望情绪。最后一句“高台有感筑黄金”,则是对统治者奢侈浪费行为的批判。这里的“高台”象征着权力的象征,而“黄金”则代表着财富和地位。作者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同时,诗人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这种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元末明初文学的代表之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