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桥碧阴,明漪绝底;
绿杉野屋,好风相从。
【注释】
阳明:指王阳明,明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院:指讲学场所。玉带桥联:指《题龙井寺清隐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
画桥碧阴绿荫下,清澈的水面没有边际;
绿树成荫野舍旁,和煦的微风相随而来。
【赏析】
此诗是赞美阳明书院玉带桥的。首句写碧阴绿荫下的清幽景色,第二句写绿树成荫的野舍,第三句写轻风拂面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
画桥碧阴,明漪绝底;
绿杉野屋,好风相从。
【注释】
阳明:指王阳明,明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院:指讲学场所。玉带桥联:指《题龙井寺清隐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
画桥碧阴绿荫下,清澈的水面没有边际;
绿树成荫野舍旁,和煦的微风相随而来。
【赏析】
此诗是赞美阳明书院玉带桥的。首句写碧阴绿荫下的清幽景色,第二句写绿树成荫的野舍,第三句写轻风拂面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
诗句原文: 别开小径连松路;忽有朱栏出竹间。 翻译: 走出一条隐秘小路,连接着苍松翠竹;忽然之间,一道朱红栏杆出现在竹海之中。 注释: 1. 别开小径:意指开辟一条不寻常的小路,这里可能是指一条隐藏或非传统的道路。 2. 连松路:形容这条小径与周围的松树林相连,形成一种天然的通道或路径。 3. 忽有:此处表达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意味着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某个景象或物体。 4. 朱栏
【注释】 刚日:指阳历的正月,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上升之时。刚日读经:用阳历正月初一、二、三日等日子读书。柔日:指阴历的腊月,古人认为这个时候阴气已经消尽,阳气开始上升。柔日读史:用阴历腊月初一、二、三、四、五、六日等日子读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是种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成长,培养人才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译文】 在阳历正月初一到初四的日子里读书学习儒家经典
【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型默写题。解答时既要注意句子的出处,又要对诗句的内容理解到位。此题需要注意的有“致”字、“存”字。考生可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注解来记忆这些字形。如: (1) 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考古:考证;证:证明。考:考证;验(验证):考查。指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重考证事实,以期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忧先乐后:忧虑的事发生在快乐的事情之前
【注释】 阳明:即阳明学派,南宋时朱熹的学说。 岚漪诗屋联:指“心斋”中挂着的对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游览阳明书院后写下的。作者在游览中被这所历史悠久、学风严谨的古学府深深吸引,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 开头两句“能令水石长在眼;任有闲忙不负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的热爱以及追求学问的决心。他认为,只要心中有志向,就能让水石常在眼,无论生活多么繁忙,都不应该忘记写诗
【赏析】: “率土尽同文,愿此邦易俗移风,欲使偏陬如上国”二句,写阳明书院讲堂联。作者认为“率土尽同文”,天下一统,则文化、教育可得到普遍推行;如果“偏陬”即边远地区也实行这种办法,那么这些地方就会像京城一样富足、文明。“愿此邦易俗移风,欲使偏陬如上国”二句,表达出作者对文化、教育的推崇和向往。 “登堂能讲学,与多士敦诗说礼,须知太守本书生”二句,写在阳明书院讲堂联
诗句释义:在阳明书院的修志亭下,清静地坐着使人没有庸俗的气息;读书时,没有什么计策能比得上新的成就。 注释:阳明书院:位于中国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修志亭:是书院中供人学习的地方,通常有碑文、匾额等。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读书环境的诗。诗人通过“清坐”、“无俗气”来形容自己在书院中读书时的心境,强调自己的修养和品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新成就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闻木樨香,何隐乎尔":此句表达了对桂花香气的欣赏。桂花以其独特的香味闻名,其香气清新而淡雅,能令人心旷神怡。在这句中,诗人通过“闻木樨香”这一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赏桂的场景中,让人们感受到桂花的芬芳。同时,“何隐乎尔”则是一种反问,仿佛是在说,这桂花的香气如此美妙,为何要隐藏起来呢?这是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知菜根味,无求于人":此句表达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菜根虽然平凡
注释:居住的地点与远处的风景相接近,身处当下却能够知道古代的情况;研究经书以了解其道理,广泛地传授文辞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历史和文化的重视。通过"居近识远"和"处今知古"两句,诗人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即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而"研经赏理,敷文奏怀"则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对经书的研究
【注释】 顿看:一下子看到。紫翠:紫色的山色,形容山青葱郁茂。联,楼阁。顿看:一下子看到。紫翠:紫色、青色的山色,形容山青葱茂密。联,楼阁。 【赏析】 首句写登山途中所见景色,次句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景色。“平地”,指平地之上;“楼台”,指楼阁、台观;“忽送”,突然送来;“千峰”,“万壑”是说层峦叠嶂的群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刚一登上山顶,就看到平地上的楼台亭阁在云雾缭绕中渐渐耸立起来
【注释】: 楼台四望:楼台,楼台上眺望。四望,四面远望。 烟云合:烟雾和云气聚合在一起,形容景色迷蒙或景象模糊。 草木一溪:指一条小溪旁生长着的草木,与“烟云合”相呼应。 文字香:用文字书写的文字散发出香味,比喻诗文作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译文: 楼台四周四望时,烟雾缭绕云雾交织成一片;小溪边上长满了草木,它们散发着文字的香气。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诗歌
{"闻木樨香,何隐乎尔":此句表达了对桂花香气的欣赏。桂花以其独特的香味闻名,其香气清新而淡雅,能令人心旷神怡。在这句中,诗人通过“闻木樨香”这一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赏桂的场景中,让人们感受到桂花的芬芳。同时,“何隐乎尔”则是一种反问,仿佛是在说,这桂花的香气如此美妙,为何要隐藏起来呢?这是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知菜根味,无求于人":此句表达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菜根虽然平凡
这首诗出自阳明书院明礼轩联,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下面是对每句诗的翻译和注释: 第一句: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译文:威严可以令人敬畏,礼仪可以成为典范。 关键词解释: 1. 威 - 这里指的是权威、威严。 2. 仪 - 这里指的是礼仪、规范。 3. 可畏 - 表示让人敬畏。 4. 可象 - 表示可以作为榜样。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威”和“仪”,强调了权威和礼仪的重要性
【诗句释义】 惠泉义学:指宋代的杭州惠泉寺。惠泉,位于今杭州西湖西北面。 造物:自然造化。造物,即自然界。 遍生才:到处都是才能。 杭人:杭州人。 比:比拟,比喻。 圣功:大功德。 先养正:首先修养品德。 果逢:果然遇上了。 山下:山脚下,指杭州。 出泉蒙:涌出泉水,这里比喻人才。 【译文】 大自然到处都有才能,它与杭州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伟大的功德在于培养品德,果然遇上天下英才在杭州。
【注释】 顿看:一下子看到。紫翠:紫色的山色,形容山青葱郁茂。联,楼阁。顿看:一下子看到。紫翠:紫色、青色的山色,形容山青葱茂密。联,楼阁。 【赏析】 首句写登山途中所见景色,次句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景色。“平地”,指平地之上;“楼台”,指楼阁、台观;“忽送”,突然送来;“千峰”,“万壑”是说层峦叠嶂的群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刚一登上山顶,就看到平地上的楼台亭阁在云雾缭绕中渐渐耸立起来
【注释】 阳明书院: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讲学之地。船斋:指船上的书房。 【赏析】 “池边小屋低于艇”是说船在靠近池边的岸边,船舱里可以见到岸上小屋的轮廓。“江上青山峭似诗”是写江上的山峦,它们高耸入云,好像一首诗。 “艇”是小船的意思。“高于”即在……之上。“低于”则相反,即在……之下。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船在靠近池边的岸边停泊着,船舱里可以看到岸边的小屋在下面。“江上”指的是江边
注释:学问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但还有无法改变的地方;学了就能找到源头,不怀疑。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对学问理解的诗句。《文能换骨余无法》意思是说学问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但是还有无法改变的地方。这就像我们学习一样,我们学习了知识,但我们仍然需要去实践,去体会生活,才能真正的理解和领悟到知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知识就自以为是,而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 《学到寻源自不疑》意思是说我们学习了知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