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以益阳自期,不劳甲胄,保定东南,海国当年传伟略;
讲学在湖州之上,兼备中西,教成子弟,楚材从此祀先师。

【注释】

  1. 益阳:即湖南。张之洞,字孝达(一八九二-1980),晚清重臣,政治家、改革家,洋务派首领。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曾任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的湖北都督。民国成立后,历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海军部和陆军部的部长等职,为北洋政府时期的要员。晚年退居北京西山,著有《清史稿》。
  2. 保定:地名,今属河北省。东南指江苏。海国:指日本。传伟略:传颂其伟大策略。
  3. 讲学:教学。湖州:地名,今属浙江省。上:高;大。兼备中西:指博采中西文化。楚材:指人才。祀先师:尊师。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张之洞的赞颂之作。张之洞在晚清担任过重要职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与改革家。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首诗就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赞扬。
    全诗共分四句,每句都紧扣主题“张之洞”展开。第1句赞美了张之洞的政治成就,表达了对他治理地方、保国安民功绩的敬佩之情。张之洞不仅重视军事防御,更注重发展经济、培养人才,使得湖南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因此,他的“不劳甲胄”,既表示了他能够以智慧和才能治理国家,又体现了他对战争的淡薄态度。
    第2句则是对张之洞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肯定。张之洞曾在北京讲学,提倡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使得湖南的人才辈出,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里的“讲学在湖州之上”,既表明了张之洞的教育成果,也暗示了他具有卓越的教育眼光和能力。
    最后一句则是对张之洞个人品德的赞扬。他在任职期间,一直秉持着清廉正直的作风,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同时,他还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湖南成为了一片文化沃土。
    整首诗通过对张之洞生平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一位伟大政治家的形象和风采。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