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游览此追陪,故国他乡孰胜哉。
趵突泉从平地起,濯缨水自半山来。
奇松触石穿松窟,鸟道登峰拜佛台。
曾忆髫龄瞻泰岱,依稀隔海共崔嵬。

【译文】

漫游于水乡,追随萍踪游历,故乡的山水哪里胜过这里?

趵突泉从平地涌出,濯缨水自半山而来。

奇松触石穿松窟,鸟道登峰拜佛台。

曾忆髫年瞻泰岱,依稀隔海共崔嵬。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流落他乡之时,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首句“萍踪游览此追陪”,描绘了诗人在水乡的漫游情景。萍踪,意为漂泊不定的踪迹,诗人用此词来形容自己的行踪不定,如同飘泊的水草。追陪,意为陪伴、随从,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期待和喜悦。这一句通过描绘诗人的行踪和心情,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游子思乡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故国他乡孰胜哉”,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孰胜哉,意为哪个更胜一筹呢?诗人用此词来表达自己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与故乡相比如何。这一句通过对故乡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趵突泉从平地起,濯缨水自半山来”,描绘了趵突泉和濯缨水的壮丽景象。趵突泉,意为喷涌而出的泉水,濯缨水,意为洗涤缨冠的水。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泉水描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动感。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激动与感慨。

第四句“奇松触石穿松窟,鸟道登峰拜佛台”,进一步描绘了水乡的独特景观。这两句诗通过对松树、鸟道、佛台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水乡的美丽与神秘。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水乡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一句“曾忆髫龄瞻泰岱,依稀隔海共崔嵬”,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瞻仰泰山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敬仰之情。这一句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通过对泰山和海洋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水乡景色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山河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