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清白吏,汲黯社稷臣,帝曰廉正公忠,九原有知,固应无憾;
张说大手笔,韩琦真宰相,古称政事文学,斯人不作,吾谁与归。
【注释】
杨震:东汉初年,任太尉。后因受诬下狱自杀
汲黯:西汉人,曾为丞相
九原:指张之洞的家乡陕西
说:张之洞的号
琦:韩琦,北宋名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张之洞的评价。诗中赞扬了张之洞的清廉正直、政治才能和学问修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佩之情。
杨震清白吏,汲黯社稷臣,帝曰廉正公忠,九原有知,固应无憾;
张说大手笔,韩琦真宰相,古称政事文学,斯人不作,吾谁与归。
【注释】
杨震:东汉初年,任太尉。后因受诬下狱自杀
汲黯:西汉人,曾为丞相
九原:指张之洞的家乡陕西
说:张之洞的号
琦:韩琦,北宋名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张之洞的评价。诗中赞扬了张之洞的清廉正直、政治才能和学问修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佩之情。
司马温公病重时,自己托付给医生,临终之前嘱咐要照顾好国家大事; 诸葛丞相临死前,涕泪横流,鞠躬尽瘁,忠贞的谋略和高尚的名声将永垂不朽。 注释: 1. 司马温公:指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 2. 病革:病重,病情危急。 3. 以身付医:将自己托付给医生。 4. 谆谆:反复而真诚地。 5. 天下事:国家大事。 6. 诸葛丞相
【注释】 杨震:东汉初年,任太尉。后因受诬下狱自杀 汲黯:西汉人,曾为丞相 九原:指张之洞的家乡陕西 说:张之洞的号 琦:韩琦,北宋名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张之洞的评价。诗中赞扬了张之洞的清廉正直、政治才能和学问修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佩之情
司马温公病重时,自己托付给医生,临终之前嘱咐要照顾好国家大事; 诸葛丞相临死前,涕泪横流,鞠躬尽瘁,忠贞的谋略和高尚的名声将永垂不朽。 注释: 1. 司马温公:指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曾任宰相。 2. 病革:病重,病情危急。 3. 以身付医:将自己托付给医生。 4. 谆谆:反复而真诚地。 5. 天下事:国家大事。 6. 诸葛丞相
花县学署联 案上存三五卷书,虽学难博;年中食四十两俸,不养而廉 案上存三五卷书,虽学难博;年中食四十两俸,不养而廉。此诗句出自清代诗人李玉茗的《花县学署联》,其含义深远并富含哲理,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学问和廉洁生活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该诗逐句释义: 1. 案上存三五卷书:案,意为书桌或办公桌;存,意味着收藏、积累;三五卷书,即三到五卷书籍,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
【译文】 漫游于水乡,追随萍踪游历,故乡的山水哪里胜过这里? 趵突泉从平地涌出,濯缨水自半山而来。 奇松触石穿松窟,鸟道登峰拜佛台。 曾忆髫年瞻泰岱,依稀隔海共崔嵬。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流落他乡之时,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首句“萍踪游览此追陪”,描绘了诗人在水乡的漫游情景。萍踪,意为漂泊不定的踪迹
注释:教导人们以言语为武器,学习诗书礼仪;在州中无事可做,早晚都去劳作。 赏析:这首诗是澧州学正署联。澧州,今属湖南澧县,是古代的教育行政区划之一,相当于州学。学正是官名,指主管学政的人。“教人以言”指的是教育人们要有礼貌有修养,说话要有分寸,不能乱说;“诗书执礼”则是指通过学习诗歌和书籍来掌握礼仪知识;“在州无事,朝暮习劳”则是指虽然在府中没有事务,但早晚都会去从事劳动
某氏园戏台联 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 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 注释: “坐客为谁”:客人是谁? “听二分明月箫声”:聆听着明亮的月光下吹奏的箫声。 “依稀杜牧”:仿佛听到了杜牧的声音。 “主人休问”:主人不必去追问。 “有一管春风词笔”:拥有一支能写诗作画的春风笔。 “点缀扬州”:在扬州(今江苏扬州)点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对联。上联“坐客为谁
【释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怀念。张百熙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人物,曾任工部左侍郎等职。他为维新变法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最后却以死明志。诗中既赞美了张百熙生前的功绩,又哀悼了他的不幸遭遇。 【赏析】:本诗通过回忆张百熙生前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悼念之情。首句“尽瘁佐维新”,描绘了张百熙为维新变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他的勤勉敬业精神。第二句“孤忠泪洒蜀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