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二百州既倒狂澜,宗旨同日月载新,患法为改革预备,脱非我公提倡,焉睹今日文明,方幸害马已除,猛虎尽去,将来上理,更有蒸蒸,何遽骑箕尾而归天界;
说四十年未了心事,教育以成效难望,邮传则创始失宜,即令下士侧听,亦觉风木呜咽,到此音容渺隔,禁近长辞,愚鲁寡知,不无耿耿,唯祝与河山终古寰中。

【注释】

百:一百。

挽张百熙联:挽,挽留;张百熙,字嶟畴(1850-1931),号鹤侣,安徽合肥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因反对维新变法被罢官。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此诗是挽张百熙的。

二百州:指中国全境。

既倒狂澜:比喻推翻了反动势力。

宗旨同日月:指张百熙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一样主张变法图强。

患法为改革预备:忧虑法律不能成为改革的工具。

脱非我公提倡:如果不是你张公提倡,就不会有今日之变。

焉睹:哪里能看到?焉,何曾;睹,看见。

方幸害马已除:幸亏祸国殃民的袁世凯已被除掉。

猛虎:比喻张百熙。

上理:国家政治清明。

蒸蒸:兴旺发达的样子。

遽:急,突然。

骑箕尾而归天界:《庄子·天运》说:“黄帝乘龙驾六车而上天,时使素女鼓五十弦而鼓凤。”《淮南子》说:“日御乘云车而驰于三光之中。”后来以“骑箕尾”喻帝王升天。《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混扰,生民扰扰。皋陶、契、羲、农稍损益之,舜初皆尝为之,而朴略矣。及神农、炎帝乃始分山川,任土所宜,渔猎畜牧,以赡其身,诛神虫以期野谷,业皆有祀,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滋荣。帝颛顼葬于穷石,帝喾葬于会稽,尧葬济阴,汤葬于亳,文王葬于歧周,句王葬于江南,伯夷葬于中岳。后人爱其骨,故好祭祀;故圣王制祭天地之礼,前不越太祖,山不崇朝。宗庙在主,鬼神在郊,精气自鸟,鬼不得自以为雄。生者必死,死者必葬也。衣衾玉石,便丧服美物也。古者天子七十二侯,卿二十卿,大夫三十品,士十四十有二,庶民更仆杂乘,所以为容也。今也不然,天子棺椁七十二代,诸侯五十六代,卿大夫三十八代,士十二代,庶人无代,尺寸也,然人力终有所极。夫棺椁大小者远称近义也。自五尺以上至八尺,无过二寸。当夏之时,冬则去其絻,故圣王制礼仪也。”

教育以成效难望:期望教育能取得实效。

邮传则创始失宜:邮政事业的发展没有掌握好时机。

禁近长辞:皇帝身边的重臣辞官而去。

愚鲁寡知:愚昧无知。

惟祝与河山终古寰中:希望张百熙能与祖国山河同在。

【赏析】

此诗为挽张百熙而作。张百熙(1850-1931),字嶢畴,号鹤侣,安徽合肥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反对维新变法被罢官。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此诗是挽张百熙的联语。

一开头就指出张百熙是“二百州既倒狂澜”,即推翻了封建顽固势力。接着说明他“宗旨同日月载新”,也就是主张变法图强。张氏对变法运动十分重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可惜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成功。诗人对此表示惋惜之情,用“患法为改革预备”来表达自己的忧虑之情。然而,如果不是张百熙这样的“非我公提倡”,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出现。诗人对张百熙表示极大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接下来两句写张公对当时中国教育状况的看法。他说:“说四十年未了心事,教育以成效难望”,“邮传则创始失宜”。这是张百熙对于自己40年来所从事的工作的评价。他认为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是成效并不理想;至于邮政事业方面,更是由于时机把握不当而失败的。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过去工作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第三联诗人把张公比作一只“猛虎”,把他比喻成一位英明的君主,赞扬他的才干和品德。同时,诗人又把现在的中国比作一个美好的国度,这里充满了繁荣和富饶的景象。

结尾两句“岂睹”、“唯祝”是全篇的关键所在。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问句式,强调了他对于未来的期望和祝福。他希望张百熙能够与祖国山河同在,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贡献。同时,他也祝愿张公能够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和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