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潜既道;江汉朝宗。
【注释】
“晴川阁”:即晴川阁。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所作《黄鹤楼》一诗中就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的“晴川阁”就是此楼的别称。
“道”:指长江。江水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都奔流不息地向大海汇合而去。
“朝宗”:早晨聚集于大海,晚上归向江河,泛指江河终归于海。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之作,写江水东流,百折千回,终归大海,寄寓着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沱潜既道;江汉朝宗。
【注释】
“晴川阁”:即晴川阁。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所作《黄鹤楼》一诗中就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的“晴川阁”就是此楼的别称。
“道”:指长江。江水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都奔流不息地向大海汇合而去。
“朝宗”:早晨聚集于大海,晚上归向江河,泛指江河终归于海。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之作,写江水东流,百折千回,终归大海,寄寓着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注释】 “晴川阁”:即晴川阁。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所作《黄鹤楼》一诗中就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的“晴川阁”就是此楼的别称。 “道”:指长江。江水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都奔流不息地向大海汇合而去。 “朝宗”:早晨聚集于大海,晚上归向江河,泛指江河终归于海。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之作,写江水东流,百折千回,终归大海,寄寓着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李拔是清代四川犍为人,字清翘,号峨峰,别号东溪居士。他是一位具有杰出文学成就的诗人,其生平和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李拔的详细介绍: 1. 早年经历 - 科举历程:李拔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历经六次乡试、三次会试才最终在38岁时考中进士。这一过程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不断努力的精神。 2. 官职生涯 - 政治仕途:李拔历任多个官职,包括湖北长阳知县、江夏知县、汉阳府同知
【注释】杏林:即指园林。联:对联。无俗气:不沾染世俗之气。碧树:青翠的树林。生凉秋:使秋天凉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杏林庄中欣赏美景,感到心旷神怡的情景。首句用“清坐”二字表现自己心境的超脱和淡泊。次句写自己在杏林庄园中的惬意感受。三、四两句则写自己身处幽静的环境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无比愉悦,仿佛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清爽的秋风之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清新,意境深远
我们来分析题目“挽张百熙联”所蕴含的意境和要求。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主要是对张百熙的哀悼和赞誉。 诗句释义: - 学邮两经始:这一句意味着张百熙从学府开始就有着深厚的学问和基础,"学"指的是学习或学问;"邮"可能是指邮政或书信等,但在这里更可能是指学问的传承,"两经始"即从两个方面开始,表示张百熙在学问上有着深厚的根基。 - 吏户两清源:这句进一步描述了张百熙在政务和民务上的清廉和高效
【注释】 百:一百。 挽张百熙联:挽,挽留;张百熙,字嶟畴(1850-1931),号鹤侣,安徽合肥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因反对维新变法被罢官。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此诗是挽张百熙的。 二百州:指中国全境。 既倒狂澜:比喻推翻了反动势力。 宗旨同日月:指张百熙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一样主张变法图强。 患法为改革预备:忧虑法律不能成为改革的工具。 脱非我公提倡
【注释】 挽左宗棠联:这是一副对联,上联是赞誉左公的功绩,下联是表达对左公的敬仰。 荡寇绥边,高密威名震华夏; 鞠躬尽瘁,武乡心事问穹苍。 【赏析】 这副对联是对晚清名臣左宗棠的赞颂。上联“荡寇绥边”,说的是左宗棠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安定了边疆。“高密威名震华夏”,意在夸赞他威名远扬,震动了整个华夏大地。下联“鞠躬尽瘁”,说的是左宗棠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奉献自己所有的精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诗句释义】 东风轻薄,轻轻吹动,卷起地上的落叶。 怕上高楼,担心看到这满地落叶,一片花飞,让人感到愁绪。 杜鹃鸟催促着春天的离去,想要留住美好的光景,却恨没有良药。 只感到凄凉,燕子回来,闯进了水晶帘子。 不要说当年韵事,怅然若失,风景已经远离,春梦也如同昨天一样。 无处追寻,只有面对酒杯,眼中绿云帘幕。 丝丝纵有垂杨线,但是系不住,就像飘荡的柳絮。 但只是沉吟,每天要喝上几杯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