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渐延瞩,策杖穷登顿。
独怪夏已深,亭午露犹泫。
悬崖若广厦,少憩慰劳倦。
情为艰险移,目因应接眩。
琪花不知名,古苔讵忍践。
高磴穿林顶,坠石横涧面。
移徙雷雨夕,云有蛟龙战。
再上老人峰,伛偻青松畔。
独居宾师位,不与群峰乱。
豁然天门开,云端双阙见。
阊阖通呼吸,象纬可攀援。
衣裾尽飘扬,御风泠然善。
何必生羽翰,始遂游仙愿。
【注释】
观音岩:指江西九江的石钟山。夏已深:夏天已经很深了。亭午:中午。泫(xuàn):露珠滚动的样子。悬崖:陡峻的山坡。广厦:高大的房屋。少憩:暂止休息。情为艰险移:因艰难险阻而转移。目因应接眩:因为眼前景色太多而看花了眼睛,眼花缭乱。琪花:美玉雕琢成的花朵。古苔:古时的植物。讵忍践(jùn rěn chǎn):岂肯践踏。高磴:陡峻的石磴。林顶:山峰顶端。坠:落下。雷雨夕:打雷下雨的时候。青松:指庐山上的松树。伛偻(yǔ lǚ):弯腰。宾师位:宾客的座位。阊阖(chāng hé):古代传说中的天门。象纬:星宿名,这里指星宿。衣裾(jū):衣着。泠然:清凉的样子。羽翰:指羽毛。游仙愿:漫游仙境之愿。
【赏析】
《自观音岩过老人峰至天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在江西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所写,是他游览庐山的一组诗作中的第四首。这首诗以奇峰、危涧、古松、云海等景物为背景,描写了诗人登临庐山天门峰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超脱尘世烦恼,追求神仙境界的思想感情。
首联“奇峰渐延瞩,策杖穷登顿。”描绘出诗人登山的情景。奇峰逐渐展开在眼前,拄着拐杖艰难地攀登。
颔联“独怪夏已深,亭午露犹泫。”写到了夏季炎热的自然环境。诗人独自奇怪为什么夏天这么深,太阳正中午的时候,露水还晶莹剔透。
第三联“悬崖若广厦,少憩慰劳倦。”写到了诗人看到悬崖上的岩石像一座宽敞的房屋,停下来休息一下,可以缓解疲惫。
第四联“情为艰险移,目因应接眩。”写出了诗人因为艰难险阻而心情发生变化,眼前的景色看花了眼睛,眼花缭乱。
第五联“琪花不知名,古苔讵忍践。”写出了诗人对奇异的花草和古旧的苔藓并不了解,也不忍心踩踏。
第六联“高磴穿林顶,坠石横涧面。”写到了高高的石磴穿过树林的顶端,石头从山上掉下横在山涧上面。
第七联“移徙雷雨夕,云有蛟龙战。”写到了在雷雨交加的傍晚,云雾中好像蛟龙在战斗一样。
第八联“再上老人峰,伛偻青松畔。”写到了再次登上老人峰,弯腰站在苍翠的松树旁边。
第九联“独居宾师位,不与群峰乱。”写出了独自一个人坐在宾客的位置,不与群峰相争高低。
第十联“豁然天门开,云端双阙见。”写到了忽然间天门开了,云层中有双阙楼出现。
第十一联“阊阖通呼吸,象纬可攀援。”写出了通过天门可以呼吸天地之间的气息,星宿也可以攀登上去。
第十二联“衣裾尽飘扬,御风泠然善。”写到了衣服都被风吹得飘起来,感觉清凉舒适。
最后两句“何必生羽翰,始遂游仙愿。”“何必”表示不必的意思,“羽翰”指飞鸟的翅膀,“游仙”指修炼成神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一定要有翅膀才能飞升成仙,只要心志坚定,也能修成神仙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