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岩边藤,郁郁涧傍树。
人生各有为,因缘在时遇。
嗟彼汉冯唐,失意亦以数。
文武岂无宜,老壮失所据。
所以慷慨人,白首多颠仆。
弃置等无才,憔悴亦多故。
【注释】
《咏史》其一:这首诗的标题是“咏史”,咏说的是歌咏,史是指历史。诗人通过咏史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
袅袅:形容藤蔓生长的样子。
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各:各有,各自。为:作为,行事。时遇:时机,机会。因缘:缘分,命运。
嗟:叹词,表示感慨。彼:指汉冯唐,汉代人。汉文帝时,冯唐向汉文帝推荐魏尚代替李牧为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太守,但被文帝拒绝。冯唐认为魏尚守边有功,而文帝却以无故而罢免了他,冯唐对此感到不平。
失意:失意,不得志。亦:也。数:多次。
文武:文官武官,指有才识、有能力的人。岂:难道,哪里。无宜:不合适,不适宜。老壮:指年老者和年幼者。失所据:失去依靠,没有根据。
慷慨:豪迈激昂。人:指有抱负的人。白首:白头发。多:很多。颠仆:跌倒。
弃置:废弃不用。等:辈,类。无才:没有才能,无能。憔悴:瘦弱,枯槁。亦:也。故:事故,变故。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由七个字组成。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后两句议论人生与历史,最后两句用反衬手法,以慨叹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
第一句:“袅袅岩边藤”,描写了山崖边缠绕着的青藤,它随风摇曳,姿态优美。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静谧的山谷之中。
第二句:“郁郁涧傍树”,则转向了山涧边的树木。这里的“郁郁”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树丛茂密、郁郁葱葱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不满。
接下来的第三句:“人生各有为”,诗人以“人生”为主题,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个主题既具有哲理性,也富有诗意。
第四句:“因缘在时遇”,接着诗人又回到了自然景观上,但这次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整个宇宙万物。他感叹人生的际遇如同大自然中的风云变幻一般无常不定,充满了变数和偶然性。
第五句:“嗟彼汉冯唐”,诗人突然将话题转向历史人物冯唐身上。这里,诗人以冯唐为引子,借古讽今,暗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第六句:“失意亦以数”,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使像冯唐这样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也难免遭遇挫折和失意的命运。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第七句:“文武岂无宜”,诗人又回到了自己的主题上来,但他的语气却变得更加坚定和有力。他坚信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第八句:“老壮失所据”,诗人再次用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以年轻者和年老者分别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人,指出他们各自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第九句:“所以慷慨人”,诗人以“慷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对于有才华之士被埋没和不被重视的深深忧虑和不满。他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得到重用和认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十句:“白首多颠仆”,诗人用“白首”来比喻那些年老色衰的士人,指出这些人往往因为缺乏机遇和机会而陷入困境和挫败之中。这一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一个残酷现实——年龄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十一句:“弃置等无才”,诗人以“弃置”来表达自己对于人才被闲置和冷落的无奈和愤怒。他认为这些人虽然拥有才华和智慧,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反而被忽视和抛弃。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第十二句:“憔悴亦多故”,诗人以“憔悴”来形容那些因各种原因而变得消瘦、疲惫不堪的人。他认为这些人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