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出蜀今耆艾,十见襄阳浩荡春。
山近京畿看愈好,食兼虏馔味尤真。
君今避世成深隐,我欲移庵结近邻。
相对无嫌太岑寂,待添明月作三人。
少年出蜀今耆艾,十见襄阳浩荡春。
山近京畿看愈好,食兼虏馔味尤真。
君今避世成深隐,我欲移庵结近邻。
相对无嫌太岑寂,待添明月作三人。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描绘了作者与灯禅师的深厚友谊以及两人共同的生活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少年出蜀今耆艾”:描述作者年轻时离开四川来到北方,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耆艾形容年纪老迈但依然精神矍铄。
- “十见襄阳浩荡春”:通过频繁访问襄阳(现属湖北),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广阔无垠。襄阳在历史上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春天的景象尤为迷人。
- “山近京畿看愈好”:提到所居住的地方靠近京城(北京附近),由于其接近政治中心,景色愈发显得优美。京畿通常指帝王直接管辖的地区,因此这里的自然景观得到了特别的欣赏。
- “食兼虏馔味尤真”:这里提及当地的饮食特色,可能是指当地的食物具有独特的风味,尤其是“虏馔”(古代指异域或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强调食物的地道和真实。
- “君今避世成深隐”:诗人表达了对灯禅师选择隐居生活的赞赏。避世可能意味着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简朴生活。
- “我欲移庵结近邻”:作者表达了希望建立更近距离的联系的愿望,可能指的是希望与灯禅师同住一地,共享宁静的生活。
- “相对无嫌太岑寂”:描述了与灯禅师相处时的氛围,尽管是相对而坐,但彼此之间没有隔阂,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 “待添明月作三人”:以月亮为媒介表达相聚的愿望,期待夜晚月光下能一起欣赏美丽的月色,增添聚会的乐趣。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友情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状态的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美景、饮食文化和个人生活哲学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寻求心灵寄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