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无端节序更,凄凄恻恻暮寒清。
酿成草色何劳远,落尽梅花不肯晴。
南苑几人曾扑蝶,西园何处好闻莺。
春来算有愁难浣,莫为湔裙傍水行。
诗句如下:
- 一雨无端:
- “一雨无端”指的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雨,没有预兆,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里的“无端”强调了雨的突然性,而“一雨”则具体化了这个场景,使读者能够立刻感受到雨水带来的冲击。
- 在古代文学中,这样的描述常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例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通过这种天气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待。
- 节序更:
- “节序更”指的是随着节气的变化,季节也在更新换代。这里的“更”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迁。古人认为,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象和物候特征,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作品都通过对节序变化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生命的感悟。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 凄凄恻恻:
- “凄凄恻恻”用来形容一种悲伤、凄冷的感觉,通常用于描绘孤独或悲伤的情绪。这个词语通过重复使用“恻恻”,加强了情感的强度,使人感到更加哀伤和无奈。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种形容词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的对比。例如,李清照在她的词作《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无奈。
- 落尽梅花:
- “落尽梅花”意味着梅花已经凋谢,没有了盛开时的娇艳。这里的“落尽”强调了时间的痕迹,而“梅花”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象征,代表着高洁和坚强的品质。
- 在古代诗词中,梅花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比如唐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顽强生长的赞美。
- 不肯晴:
- “不肯晴”表示天气并不晴朗,而是阴沉或多云。这里的“晴”是阳光明媚的意思,而“不肯”则传达了一种不愿或无法实现的意愿。
- 在古代诗歌中,这种写法常用于表达诗人对某种愿望的无奈和失望。《诗经·小雅·采薇》中有“雨雪霏霏”一句,通过描述雨雪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南苑几人:
- “南苑”通常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区域,而“几人”则表示数量不多,或者几个人而已。这里的“几人”可能是指那些曾经在这里游玩的人,或者是那些与作者有相同经历的人。
- 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描写常用于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表达对逝去朋友的怀念之情。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问渔翁去所从?”就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知未来的好奇。
- 西园何处:
- “西园”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花园或园林,而“何处”则表示不确定或难以寻找的地方。这里的“何处”可能是在询问那个地方的具体位置,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迷茫或困惑的心情。
- 在古代诗歌中,这种描写常用于表达诗人对美好景致的向往和对现实距离感的感慨。《诗经·周南·汝矣》中有“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通过描述与爱人分离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 春来算:
- “春来算”指的是春天来临的时候应该做什么。这里的“算”是考虑、计划的意思。
- 这个句子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后的期望和计划,可能是想要外出赏花、访友或进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描写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经·小雅·甫田》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劳动场景,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 愁难浣:
- “愁难浣”意味着忧愁难以消除或消散。这里的“难浣”强调了忧愁的深重和持久性。
- 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描写常用于表达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叹和对解脱之道的渴望。《古诗十九首》中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通过描绘河边的草丛和园中的杨柳,反映了作者面对困境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助。《诗经·小雅·斯干》中有“心之忧矣,维今之疾。”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困境的忧虑和对改变现状的迫切希望。
- 莫为湔裙行:
- “莫为湔裙行”意味着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后悔或羞愧,要勇敢地前行或改正错误。这里的“湔裙”是一种传统的洗衣方法,通过洗涤来去除污渍或瑕疵。
- 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描写通常用于告诫人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失并努力改正。例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遗憾,同时也劝诫人们要及时反思并向前看,不要沉迷于过去的遗憾之中。《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彼其之子,硕大且卷。引之维绝。”通过描述一个人的高大和力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定和勇敢的态度。
这首诗不仅在字面上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下雨天,更在深层次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情绪与社会背景的联系以及个人行为的道德评判。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使得这首作品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