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泽人何在,宁知此论文。
亭流二泉水,楼贮九峰云。
疏凿安春草,繁华任夕曛。
吾家有康乐,幽兴本难群。
【注释】
- 集惠山天均堂:集惠山,地名。天均堂,即天宁寺。
- 梓泽人何在:梓泽,地名。“何”是疑问词,相当于“何在”。
- 宁知此论文:宁,岂,哪。知,知道。此论文,指《文心雕龙》。
- 亭流二泉水:亭流,亭子旁边流淌着的两条溪水。
- 楼贮九峰云:楼,楼阁。贮,储存。九峰云,即九峰山。
- 疏凿安春草:疏凿,疏通、挖掘。安,安置、安放。春草,春天生长的草木。
- 繁华任夕曛:繁华,繁盛的景致。夕曛,夕阳余晖。
- 吾家有康乐:康乐,即刘康乐,字休元,刘孝标的侄子。
【赏析】
本诗为诗人刘基(字伯温)于至元十八年(1358年)游集惠山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友人刘康乐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题目中的“天均堂”,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天均堂的美丽景色。其中,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天均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后四句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刘康乐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一句“梓泽人何在,宁知此论文?”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康乐的思念之情。刘康乐是作者的侄子,也是一位才子。然而,如今他已经不在人世,诗人只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亭流二泉水,楼贮九峰云。”进一步描绘了天均堂的自然美景。这里,诗人选取了天均堂附近的两条溪水和九峰山的云景作为描写对象。溪水的潺潺流水声和山间的云雾缭绕景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这也暗示了天均堂周围环境的清幽和宜人。
第三句“疏凿安春草,繁华任夕曛。”则是诗人对天均堂建筑风格的描写。这里,诗人提到了天均堂的楼阁建筑,以及其中的春草和夕阳余晖。这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特点,又融入了民间建筑的风格,展现了天均堂的独特魅力。
第四句“吾家有康乐,幽兴本难群。”则是诗人对友人刘康乐的怀念之情。这里的“幽兴”指的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闲适和愉悦之情。而“难群”则是形容刘康乐的性格特点,他喜欢独自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因此,当诗人看到天均堂这样的美景时,心中不禁想起了这位好友。
这首诗通过对天均堂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好友刘康乐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