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策长安去,谁怜行路难。
恐伤游子意,别泪不轻弹。

【注释】:

  1. 玉苍:即元玉苍,字玉苍,号玉川子。是元好问的外侄孙。这首诗写于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当时元玉苍随父元好问北上,途中作此诗。“挟策长安去”,指随父亲携卷上京。“谁怜”,是说谁可怜我行难而远行。“行路难”三句,言自己此行艰难。
  2. “恐伤游子意,别泪不轻弹”,言自己担心离别时伤了父亲的心,故不敢多流泪。“游子”,对儿子的称呼。“轻弹”,是说轻轻一弹泪珠就掉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北行的关切、忧虑和不舍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首联直陈其志:“挟策长安去”。“挟策”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在出游访友前,曾持书卷(“囊书”“挟策”)而去。“长安”,古都名,这里代指京城。诗人送别友人北行,自然要叮嘱他注意安全,但诗人又不愿直言相劝,而是用“挟策”这一典实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嘱咐之意,同时委婉地点明送别的对象是友人的父亲。颔联写友人北行之难:“谁怜行路难。”这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挟策长安去”,又引出“别泪不轻弹”的句子,可谓“善为诗者”。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担忧,而是从对方的角度落笔,将读者的情感推向高潮。《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儿女讲论文义,竟日忘食。’右军曰:‘人言少时笃学,本自无师焉;及其长也,亦有误意。’”诗人正是以此言自勉,说自己虽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但仍然有年少时那种读书作文的兴致。“行路难”三字概括了友人北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暗示了友人此次离家的不易,因此诗人特别叮嘱:“别泪不轻弹。”“轻弹”一词,不仅写出了友人的脆弱和感伤,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颈联紧承“别泪”二字,进一步抒写诗人内心的忧虑:“恐伤游子意,别泪不轻弹。”“游子”,对儿子的称呼。诗人担心离别时伤了父亲的心,故不敢多流泪。这里的“恐”字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担忧;而“不轻弹”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尾联回应开头,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决心:“谁怜行路难!”“玉苍”,即元玉苍,字玉苍,号玉川子。他是元好问的外侄孙。这首诗写于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当时元玉苍随父携卷上京。“挟策长安去”,是说随父亲携卷上京。“谁怜”,是说谁可怜我行难而远行。“行路难”三句,是说自己此行艰难。
    【译文】:
    我带着卷轴去长安,谁会可怜我行路艰难?
    恐怕会伤了远行人的心情,离别时别哭不要轻弹眼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