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涕问苍生,内患外忧,诸君子救时何策,恸新旧意气难平,改政方殷公独去;
同声哭大老,爱才惜士,一个臣操术无他,合朝野讴思不绝,见贤未遂我来迟。

【注释】

张百熙:清末政治家、教育家,光绪年间的内阁协理大臣,后升任工部右侍郎。公:指张百熙。

涕:眼泪。苍生:百姓。内患外忧:国内有内患、国外有外忧。诸君子:诸位官员。救时:救亡图存,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恸:悲痛。新:指新的统治者。旧:指旧的统治者。意气:志向和气概。难平:不能平息。政:政治。

殷:重。改政:变更政权,这里是指改变国体,即由君主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政体。方:才。殷公:殷实的公,指张百熙。独去:独自离去。

同声哭:一致哀悼,表示同情和支持。大老:指张百熙,因为张百熙是当时的大学校长(大学堂总理),所以称他为“大老”。爱才惜士:爱惜人才,尊重士人。

操术:掌握方法、技巧。无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合朝野:整个朝廷和民间。讴思:歌颂思念。见贤未遂:看到了贤能的人才却未能得到重用。我来迟:我来得晚。

【赏析】

此诗作于1908年春,当时张百熙任学部尚书,主持京师大学堂事务,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勉励师生为国家培养人才。诗人闻讯赶来吊唁,并写了这首诗赠给他。

全诗八句,前七句写吊唁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对张百熙的希望与祝愿。前四句是写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哀伤情绪。五、六两句,诗人追述张百熙在清政府内任职时所采取的措施,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和关心民生的高尚品德。“恸”字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改政方殷”“未遂我来迟”,表达了诗人对张百熙被排挤而感到痛心疾首的心情和对其未来命运的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诗人对张百熙的深情厚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