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庙凄凉落照馀,诸公抗节竟何如?
可怜苦战平都督,不及临戎铁尚书。
风雨孤城犹黯淡,河山故国已丘墟。
峨眉亭上题诗客,千载伤心论革除。

这首诗是杜甫的《七忠祠》。

【注释】
遗庙:即七忠祠,为纪念七位忠臣而建。
凄凉:凄冷、荒凉之意。
诸公:指七位忠臣。
抗节:坚守节操。
可怜:可惜。
苦战:苦斗、奋战。
都督:这里指平都督。
不及:不如,比不上。
临戎:指抵御外敌。
铁尚书:这里指的是李尚书,他因抵抗外侮而闻名。
黯淡:昏暗,模糊不清。
河山:山河,这里代指国土。
故国:旧国,指长安。
丘墟:荒芜、破败。
峨眉亭:在成都的一处亭台。
题诗客:指杜甫自己。
千载伤心论革除:指后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译文】
遗庙荒凉,落日的余晖照射着它,诸大臣们坚守节操,他们的行为又怎样呢?
可怜那些苦战平都督的人,却赶不上那位抵御外侮的李尚书。
风雨中的孤城依然黯淡无光,那片土地上的山河已经破败不堪。
我在峨眉亭上题写诗篇,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哀伤和惋惜。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创作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怀着满腔悲愤,来到成都浣花溪畔的七忠祠凭吊古迹,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沉痛悲凉的诗篇。

诗的前两句写祠中的景象。“遗庙”是指祠堂里的先贤祠宇,“凄凉落照馀”则形容祠堂在夕阳余晖下显得格外凄清。接着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对先贤们的怀念。“诸公抗节竟何如?”这是诗人自问,也暗含了对那些忠良之士的赞叹之情。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悲伤之情。

后四句则转而描绘诗人自己在七忠祠的感受和所思所感:“可怜苦战平都督,不及临戎铁尚书。”这一句中,诗人以平都督和临戎铁尚书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前者的不满与遗憾。最后两句“风雨孤城犹黯淡,河山故国已丘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国家破败、山河凋敝的深切悲痛和无限哀愁。

整首诗以祠堂为背景,通过对先贤事迹的回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同时,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简练而有力,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