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薇驻夏日,翠竹延清风。
虚亭凝一笠,杂树翳成丛。
中有著书者,乐过仲长公。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为焦里堂姊夫半九书塾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注释

  1. :题目,这里是指诗的主题或内容。
  2. 焦里堂姊夫:指焦里堂的丈夫,即李攀龙的表弟。
  3. 半九书塾:可能是一个书塾的名称,也可能是对“半日读书”的一种诗意化表达。
  4. 八咏:这里可能指的是八首诗,也可能是一种诗歌体裁。
  5. 并示琥甥:告诉琥珀(可能是李攀龙的侄子或侄女)这些诗句。
  6. 其三:这是第三首诗。
  7. 红薇驻夏日:形容红色的薇草在夏天显得特别鲜艳,仿佛它停留在了夏天。
  8. 翠竹延清风:描述翠绿的竹子延伸出清新的风。
  9. 虚亭凝一笠:虚亭(实际不存在的亭子)笼罩着一顶雨帽。
  10. 杂树翳成丛:各种各样的树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茂密的树林。
  11. 中有著书者:中间有位喜欢读书的人。
  12. 乐过仲长公:享受读书的乐趣,超过了古代的仲长公。

译文

红色的薇草留在夏日,翠绿色的竹子带来清凉。
虚构的亭子笼罩着一顶雨帽,杂乱的树木形成了一片丛林。
其中有人热爱读书,他的乐趣胜过了古代的仲长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诗中以“红薇驻夏日”和“翠竹延清风”作为开篇,形象地表达了夏天的热烈与竹子的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后的“虚亭凝一笠”和“杂树翳成丛”,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进一步营造出一个静谧、和谐的氛围。

诗中还特别强调了读书的乐趣,用“中有著书者”和“乐过仲长公”来表达读书人的喜悦心情以及超越古人的自豪感。这种表达方式既显示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读书人的尊重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以及对读书人精神世界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