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墙外夕阳明,永寿碑酬访古情。
我后何君来曲阜,手摩残字得熹平。
【题解】
本诗当作于作者晚年。何梦华,字子高,明末清初人,有《孔林外史》传世。据陈寅恪考证,“孔林”实指曲阜孔子庙的后院之东墙,即孔林之西墙,因以“孔林”为称。孔林墙外有一座碑亭,亭内有一碑,相传是孔府的家谱碑;此即为永寿碑。乙卯年(1655)作者在曲阜访古时看到此碑。
【注释】
乙卯:清顺治九年(1652)。
永寿碑:即永怀堂碑,为明万历间所立,刻有孔林始祖孔父嘉事迹和孔子世系。
孔林墙外夕阳明,永寿碑酬访古情。
孔林:孔林墙内,孔子及其后代墓群。
孔林墙外:孔林的西墙之外。
永寿碑:孔子的祖上孔父嘉的功德碑。
酬:报答。
访古:参观古代遗迹。
【译文】
孔林墙外,夕阳余晖映照着一片明亮的景色,我来到永寿碑前,是为了报答我对古代遗迹探访的深情。
我后面的人,就是何君,他来到曲阜,用手抚摸着残破的文字,得到了熹平石经的文字。
【赏析】
此诗作于清顺治九年(1652),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游览孔林,面对永寿碑,想起孔林中孔氏始祖孔父嘉的丰功伟绩及孔子的圣德,感慨颇深,于是写下这首诗。全诗四句,首二句写景,次两句写事,末两句抒情。
诗的第一、二句“孔林墙外夕阳明,永寿碑酬访古情”,描绘了一幅孔林夕照图。这里写的是孔林墙外的景色,而其重点却在写永寿碑,因为永寿碑是诗人要重点咏叹的对象。“孔林墙外夕阳明”,这一句写出了夕阳的明丽,写出了夕阳下的孔林景色,也写出了诗人对永寿碑的敬仰心情。“永寿碑酬访古情”,这一句则把重点放在“访古”上,写出了诗人到访永寿碑的目的。这里的“酬”字用得很好,它既表达了诗人对永寿碑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永寿碑的感激之意,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诗的第三、四句“我后何君来曲阜,手摩残字得熹平”则是对何君的赞颂。诗人写到“我后何君”四个字,就点明了这位来访者的身份。何君是孔子的后裔,他的来访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兴趣。何君来到曲阜,他用手摸着残损的字迹,得到了熹平石经的文字。熹平石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石刻文字的开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何君能从残损的字迹中获取熹平石经的文字,说明他对历史遗迹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说明他对历史文物有着极高的保护意识。因此,何君的到来,不仅使孔林更加热闹起来,也使人们对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更加提高起来。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它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它通过对永寿碑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遗迹的敬意;通过何君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高远深远,给人以极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