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是公馀可上台,坐看耕种到星回。
不言不动知风自,生魄生明记月哉。
柔远惟思郑纯法,筹边休用赞皇才。
袛今一片滇池水,唐宋何人得见来。
【诗句】署西木台将朽遂拆之迁于澹泉西南七丈许用七千土墼㬪为方台名之曰碧鸡台 其四 (庚寅)
【译文】:
在府衙的西边,有一个即将腐朽的木台,便将其拆除并迁移到澹泉的西南七丈处,用七千块砖头建成了方形的台子,命名为“碧鸡台”。
【注释】:
- 署西:指官府的西面。
- 木台:即旧时官府中的亭台。
- 朽:腐烂、腐朽。
- 遂拆:于是便拆毁了。
- 澹泉:地名,位于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
- 用:安装。
- 土墼㬪:古代建筑材料,以泥土为原料制成的砖块。
- 方台:方形的台子。
- 名之曰:给这个台子起名叫。
- 碧鸡台:一个古代的地名,位于今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因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而得名。
- “半是公馀”二句:指自己闲暇之余,可以登上碧鸡台欣赏风景和观看农耕的景象。
- 星回:指星星开始出现,即黄昏时分。
- 不言不动:不说话不移动。
- 知风自:知道风从哪里来。
- 生魄:指农历每月初一月出时出现的新月,也称为朔日、朔旦等。
- 生明:指农历每月初一月落时出现的新月,也称为望日、望旦等。
- 柔远惟思郑纯法:意为想要远方安宁,思念郑纯的方法。
- 筹边:谋划边境事务。
- 赞皇才:称赞赞皇的才能。
- 今一片滇池水:现在的滇池水。
- 唐宋:唐代和宋代。
- 得见来:能看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拆除旧木台并将其迁移到澹泉西南七丈处,用七千块砖头建成的方形台子,名为“碧鸡台”的过程,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稳定和发展的关注,以及对于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