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闼谁何到此台,碧鸡山特送青来。
两三峰向研池立,四十里将屏画开。
疏雨晴时霞暂罨,夕阳沉后翠成堆。
登临更比东台近,阮眼相看日几回。

《碧鸡台二首·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由清代诗人阮元所作。此诗的原文如下:

排闼谁何到此台,
碧鸡山特送青来。
两三峰向研池立,
四十里将屏画开。
疏雨晴时霞暂罨,
夕阳沉后翠成堆。
登临更比东台近,
阮眼相看日几回。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的翻译,并给出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 诗句解析
  • “排闼谁何到此台”:“排闼”意为推开门进入,这里形容人来到此处,无人阻挡。“谁何”即询问、质问,表达诗人对这突如其来的地方的好奇与不解。“到此台”指的是到达这个名为“台”的地方。
  • “碧鸡山特送青来”:“碧鸡山”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自然景观,诗人以此比喻这片地方的清新与美丽。“特送青来”则意味着这片景色特别地送来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 “两三峰向研池立”:“两三峰”指的是两座山峰,而“研池”则可能是指一个清澈见底的水塘。这句诗描绘了山峰与水塘之间的和谐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 “四十里将屏画开”:“四十里”指的是距离,表达了这个地方距离不远,很容易到达。“将屏画开”则形象地描述了这片景色如同被打开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 “疏雨晴时霞暂罨”:“疏雨”指的是稀疏的雨,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晴时”则是指在晴朗的日子里。“霞暂罨”指的是暂时被云霞遮挡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雨后天晴,云霞暂时遮蔽的情景,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 “夕阳沉后翠成堆”:“夕阳沉”指的是太阳渐渐落下。“翠成堆”则形容傍晚时分的景色如同堆积的绿玉,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 “登临更比东台近,阮眼相看日几回”:“东台”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或指代一种美好的境地。“阮眼相看日几回”中的“阮眼”可能是指阮籍的双眼,而“相看日几回”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无限眷恋和赞美之情。
  • 注释
  • “排闼谁何”:推开门,有人来问是什么情况?
  • “碧鸡山特送青来”:碧鸡山特别地送来了春天的气息。
  • “两三峰向研池立”:两两座山峰朝向清澈的池塘矗立。
  • “四十里将屏画开”:四十里的距离就像被打开的画卷一样展开在眼前。
  • “疏雨晴时霞暂罨”:雨后晴朗的时候,云霞暂时遮掩着景色。
  • “夕阳沉后翠成堆”:夕阳西下之后,周围的景色变成了一片翠绿。
  • “登临更比东台近”:站在高处望去,这里的景色比东方的台还要亲近。
  • “阮眼相看日几回”:阮籍的眼睛在欣赏这一天中不知看了多少次。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碧鸡台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画般的美丽场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美丽与和谐。
  • 诗中的“排闼谁何”、“碧鸡山特送青来”、“两三峰向研池立”、“四十里将屏画开”等句子,都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人能够清晰地想象出那个场景,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此外,诗中的用词也非常讲究,如“碧鸡山特送青来”、“三四里将屏画开”等,都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中的“登临更比东台近,阮眼相看日几回”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美景的珍视和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