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雷塘北,庵楼对汉陂。
松楸阡外路,霜露墓前碑。
每遇欢华境,常思闇淡时。
昔年翘足卧,幽独避人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结合诗句中的信息和关键字,从主题、意境、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作答。“我念雷塘北,庵楼对汉陂”意思是:我怀念雷塘的北面,庙楼对着汉陂。“雷塘”,是西湖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庵楼”,即寺庙中的楼阁。诗人站在寺中楼上向北望去,看到雷塘的北面,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松楸阡外路,霜露墓前碑”意思是:墓地的道路两旁长满了松柏,碑上还留有霜露的痕迹。“松楸”,松树和楸树,这里泛指墓碑;“阡外路”,墓地的道路。此句写墓地的环境,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每遇欢华境,常思闇淡时”意思是:每当遇到繁华热闹的地方,我总是常常思念那些清静淡雅的隐居之地。“暗淡”,指僻静、淡泊。诗人以“常思”二字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淡泊生活的向往之情。“昔年翘足卧,幽独避人知”意思是:以前我经常翘着脚躺着,避开世人而自得其乐。“昔年”,以前。“翘足卧”,伸着脚躺着。这句诗写出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情怀。

【答案】

我念雷塘北,庵楼对汉陂。

我怀念雷塘的北面,庙楼对着汉陂。

入念 其一 雷塘庵(己卯)

我念雷塘北,庵楼对汉陂。

松楸阡外路,霜露墓前碑。

墓地的道路两旁长满了松柏,碑上还留有霜露的痕迹。

每遇欢华境,常思闇淡时。

每当遇到繁华热闹的地方,我总是常常思念那些清静淡雅的隐居之地。

昔年翘足卧,幽独避人知。

以前我经常翘着脚躺着,避开世人而自得其乐。

赏析:

首联“我念雷塘北,庵楼对汉陂”,点出雷塘与作者的密切关系。雷塘,位于杭州城西北,为西湖十景之一,风景秀丽,是作者经常游玩的地方。而“南高峰上白云堆”,又使作者产生归隐的愿望。因此作者在此处表达出“我念雷塘北”的感慨,既表现了他对雷塘的喜爱,也流露出他渴望远离世俗的喧嚣、寻求心灵的宁静的愿望。

颔联“松楸阡外路,霜露墓前碑”,描绘雷塘墓地的景象。松、楸皆古木名,常用来象征坚贞不屈的高洁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阡”,田间小路。“碑”,立于坟前的石碑。“松楸”代指墓碑,“阡外路”代指墓地的道路。“霜露”指寒气、露水,常用来比喻清贫寂寞的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墓地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清贫寂寞生活的向往。

颈联“每遇欢华境,常思闇淡时”,直接表达出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深深喜爱。“每遇欢华境”,是指诗人在欣赏美景时所感受到的喜悦之情。“闇淡”,“僻静淡雅”的意思,用来形容隐居生活的美好境界。“常思闇淡时”则是指诗人在隐居生活中常常思念那些清静淡雅的日子。这里的“闇淡”并非真的指僻静淡雅的生活,而是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心境。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清贫寂寞生活的热爱。

尾联“昔年翘足卧,幽独避人知”则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昔年”指的是过去的时光。“翘足卧”,伸着脚躺在床上。“幽独避人知”,形容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人将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经历与自己的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雷塘景色及墓地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深深喜爱。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