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丰湖上,如游隐士乡。
桥通钓鱼艇,山抱渎书堂。
竹影皆依水,蕉阴亦满墙。
几人来寓此,足以散清狂。
注释:
过丰湖上:走过丰湖。
隐士乡:隐士的家园,即隐居之地。
桥通钓鱼艇:小桥下通往钓鱼船的船坞。
山抱渎书堂:山环抱着读书人居住的书堂。
竹影皆依水:竹子的影子都依傍在水面上。
蕉阴亦满墙:芭蕉树的影子也布满了墙壁。
几人来寓此:有几人来这里居住。
足以散清狂:足够让人把清高、狂放的心情都消散掉。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丰湖景色和隐士居所的诗。全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丰湖的美景和隐士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行过丰湖上,如游隐士乡”,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即作者行走在丰湖之上,如同游览着隐士的家乡。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将丰湖与隐士的家乡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丰湖的魅力。同时,这也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颔联“桥通钓鱼艇,山抱渎书堂”,进一步描绘了丰湖的景色。这里,诗人用“桥通钓鱼艇”来形容丰湖上的桥梁与渔舟之间的联系,用“山抱读书堂”来形容山势环绕着书堂。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丰湖的自然风貌,又突出了书堂的独特韵味。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
颈联“竹影皆依水,蕉阴亦满墙”,进一步展现了丰湖的美景。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竹影和蕉阴赋予了生命特征。它们都“依水”而生,“满墙”而长,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湖的自然风貌。同时,这也暗示了丰湖环境的优美宜人。
尾联“几人来寓此,足以散清狂”,则是对整个诗意景致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用“几人来寓此”表达了丰湖之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居住;而“足以散清狂”则表达了这些文人在这里可以忘却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结尾既与开头相呼应,又给整首诗增添了几分哲理意味。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营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丰湖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