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游梁出帝乡,赠鞭重集酒炉旁。
那堪旅舍逢离别,正值家园作战场。
汴水月明沙雁过,蓟门霜动夜砧凉。
伤心去住同摇落,不独悲秋泪满裳。

【注释】

梁:指河南。帝乡:《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上,项王赐与樊哙美酒一杯,曰:‘为汝覆卮’。”后遂以“赐酒”代指赠人酒或饯行。重集:再次聚集。汴水:即今河南的汴河。《元和郡县志》载:“汴水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南流至宋州(今河南商丘),又东入于泗水。”沙雁:指黄河中的大雁。蓟门:在今北京城北门,是北方的军事要塞。霜动夜砧:砧声寒,砧声冷,故称。

【赏析】

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也不例外,然而它写得不落俗套,别有新意,颇见匠心。首联点题,用典;颔联紧承题旨,写离别;颈联转出题意,写战乱;末联收束全篇,抒发感慨。

“那堪旅舍逢离别”,这一句是说,在客舍里遇到你离别的情景,真是令人伤心啊!“旅舍”、“离别”是眼前之景,而“那堪”则是诗人对这眼前的景物所产生的感情反应。这种由眼前实景生发出的感情反应,正体现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即兴感发。由于这种感发是由眼前的实景引起的,所以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真切的感受,一种真实的情意。

颔联“正值家园作战场”句,则从对方着笔,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在家乡的时候,却突然被卷入了战争之中。这里所写的“征战”是指安史之乱。当时唐王朝在安禄山、史思明的领导下,发动了对唐朝的战争。而诗人自己却因受牵连而被迫离开故乡,远走他乡。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悲愤心情,同时又表明了他的不得已。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因,所以在诗人心目中,家乡就变得格外地可眷恋和可爱了。这就为下面颈联中“汴水月明沙雁过,蓟门霜动夜砧凉”两句作好了铺垫。

颈联“汴水月明沙雁过,蓟门霜动夜砧凉”两句,是写景兼写事的。“汴水”句写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明亮的月光下,一群大雁正从汴水上空飞过。“蓟门”句描写的是一幅凄凉的情景:清冽的秋风吹动蓟门的霜气,使夜砧的声音显得分外凄凉。这两句诗不仅把汴水和蓟门的景色描绘得非常逼真,而且把人物的感情也渲染得非常生动。“月明”二字既写出了汴水中沙雁飞行的动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汴水边送别的时间是在月明之夜。“霜动”二字则写出了蓟门上的霜气在夜间吹拂时所发出的声响,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蓟门上送别的时间是在夜间。这样,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更具体、更深刻了。

尾联两句“伤心去住同摇落,不独悲秋泪满裳”是全诗的总括和点睛之笔。前四句都是写诗人送别陈子寿的情景,而这两句则是诗人自己抒情的结束语。“伤心去住同摇落”意思是:无论是离别还是归来,都使人感到悲伤。“不独悲秋泪满裳”意思是:秋天本来就容易使人悲伤,何况又是在秋天分别呢?这里“悲秋”一词既是对前面所写的离别之悲的具体概括,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写的离别之悲的一种深化。最后这两句虽然只是简单地重复了“悲秋”一词,但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却是非常深沉、非常丰富的。它既表明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又显示了诗人的思想境界。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第三联的“汴水月明”句就是比兴,因为月明沙雁是自然现象,而诗人却说成是“赠鞭重集”,“赋比兴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例如“那堪旅舍逢离别”“燕山胡骑鸣啾啾”等诗句,都很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