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马嘶寒急,霜风割面来。
空垂去国泪,何处望乡台。
形影亲孤剑,波涛送一杯。
荒残今更甚,不必问秦灰。
【注释】
彝陵:即今四川宜宾。
形影亲孤剑:形容自己孤单无依,形影相吊。
荒残今更甚:形容国家衰败得更加严重了。
秦灰:指坟墓。
【赏析】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作者流寓江州(今江西九江)之时,当时杜甫已四十七岁,在夔州时因战乱流落至渝州,又因避兵乱而漂泊到浔阳。诗人在舟中晨坐,有感于国破家亡的悲哀,写下了这首五律。
首联“边马嘶寒急,霜风割面来”,写清晨,马群嘶鸣,天寒霜重,风力强劲。这既是实景描写,也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颔联“空垂去国泪,何处望乡台”是说诗人徒然地垂下眼泪,不知道该向哪里投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颈联“形影亲孤剑,波涛送一杯”则是说诗人孤独无依,只有一柄长剑相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尾联“荒残今更甚,不必问秦灰”则是说如今的国家已经变得更加衰弱不堪了。这里用到了典故,指的是秦始皇墓,但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及秦始皇,而是用“秦灰”来形容国家的现状。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国家的衰败已经感到绝望,不再关心其他事情了。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