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陵夜泊

天半夷陵道,扁舟独夜来。
城孤悬楚望,月冷失秦灰。
戎马青山在,蓬蒿白骨开。
巴歌听已矣,并入岭猿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彝陵夜泊》是诗人朱尔迈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彝陵夜泊时所见所感的意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天半夷陵道,扁舟独夜来。
    城孤悬楚望,月冷失秦灰。
    戎马青山在,蓬蒿白骨开。
    巴歌听已矣,并入岭猿哀。

  2. 诗句解读

  • 天半夷陵道,扁舟独夜来:描述了诗人在夜晚中乘船经过夷陵道的场景。”天半”指天空之中,暗示着夜色中的高远和空旷。“扁舟”指的是小船,“独夜来”则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夜晚的感觉。
  • 城孤悬楚望,月冷失秦灰:这里的“城孤悬楚望”形象地描绘了彝陵古城孤独地矗立在远方的景象,而“月冷失秦灰”则表达了月光下的凄凉与失落,仿佛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 戎马青山在,蓬蒿白骨开:这句诗反映了战争给地方带来的破坏,“戎马”指的是战争,“青山在”则意味着虽然战火纷飞,但自然依然存在。而“蓬蒿白骨开”则生动地描绘了战后荒凉的场景,草丛中散落着白骨。
  • 巴歌听已矣,并入岭猿哀:这里的“巴歌”指的是古代巴国的歌声,“听已矣”表示再也听不到了,“岭猿哀”则表现了山区猿猴的悲凉之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彝陵夜泊》通过简洁的诗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战争破坏的痛惜之情。
  •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楚望”、“秦灰”、“戎马”、“蓬蒿”、“岭猿”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1. 文化背景
  • 作者介绍:朱尔迈(约1679年—约1758年),字人,浙江海宁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初,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诗,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更好地了解《彝陵夜泊》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背后的文化背景。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艺术才华,也能深刻体会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