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晨坐彝陵作

边马嘶寒急,霜风割面来。
空垂去国泪,何处望乡台。
形影亲孤剑,波涛送一杯。
荒残今更甚,不必问秦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尔迈的《舟中晨坐彝陵作》是一首描绘诗人边马嘶寒、霜风割面,抒发去国离愁与对故乡深切思念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是朱尔迈情感的直接表达,也是清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朱尔迈作为清朝浙江海宁人,字人远,号日观,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诗歌界占有一席之地。其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舟中晨坐彝陵作》中的“边马嘶寒急,霜风割面来”形象地捕捉了旅途中的凄凉与艰辛,通过马匹的嘶鸣与秋风的凛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空垂去国泪,何处望乡台”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无法释怀的忧愁。这种情绪在现代读者眼中依然能够引起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对故土的牵挂。

诗中的“形影亲孤剑,波涛送一杯”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诗人手持酒杯,似乎在向远方的故乡敬酒,这既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也是对未来命运的无奈接受。

“荒残今更甚,不必问秦灰”一句,则揭示了诗人对于时世变迁的认识与接受。在这里,“秦灰”象征着历史的尘埃,而“荒残今更甚”则表明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诗人选择了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去接受一切。

《舟中晨坐彝陵作》不仅仅是朱尔迈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清代诗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及其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